台海之间:“自由行”真正“自游”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经过磋商,上月就开放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达成共识。

纳入此次试点的包括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十个城市

自去年6月28日启动首批赴台自由试点以来,北京、上海和厦门三城市已有超过5.7万名游客通过个人旅游形式,踏上宝岛的自助之旅。

下载论文网   对于台湾而言,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商机无限,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

自由行的意义又不仅仅体现于旅游之一端,特别是如果放在两岸交流的背景下考察,自由行所蕴含的深度体验特质,必然另有更大的观光之外的价值。

在这种贴近、融合的深度体验里,那种情感和心理的冲击实非走马观花的随团游可以比拟。

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地方,台湾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实绩,不能不让人赞叹文化之伟力,而其社区自治也堪称模范,广州市前政协主席林元和在台湾考察社区管理时就认为,“广州社区自治可借鉴台湾经验”。

类似的感慨在自由行游客中可谓屡见不鲜。

台湾普通民众来说,面对面地和大陆同胞交流,也是一种全新的感觉,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感言:“计程车司机说,大陆客来了100万,怎么我一点也看不到,因为都在游览车上,计程车载不到嘛。

只有自由行,大家自由跑来跑去,计程车载到了,大家就有感觉了。

”   是的,人与人的沟通和亲近,首要者即在这种“感觉”。

先要切身地感受到对方活生生地存在,而非纸上的符号,才能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

由于众所周知的因素,两岸被人为隔绝得太久,隔膜和误解随隔绝而生,冲破这种坚冰,唯有寄望于两岸民众自己。

据统计,2011年两岸人员往来首次突破7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纪录。

透过这一纪录,再看这次的赴台自由试点“扩容”,宛如无声地宣示:微火足以融冰,两岸互相学习借鉴的意愿日趋坚定,两岸同胞直接接触和交流的热情不可阻挡。

以赴台自由行为代表,两岸民间交流空前活跃的势头可期,为了保持这一势头,可能还需进一步消除一些并不必要的阻碍。

3月15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表示,“愿与台湾方面一道,积极考虑进一步简化两岸人民往来的手续,让两岸同胞更加快捷便利地走亲访友、参访交流”。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同时大陆的一些城市也有必要以更开放更文明的姿态吸纳更多的台湾同胞,而吸纳之道,文化认同也许是最易着手也最易见效的。

而说到这一点,当下城市建设中显然存在太多的遗憾与教训。

两岸民众永远是两岸交流的主体,期待大陆赴台自由试点“扩容”成为两岸民间往来的新起点。

(本刊记者 朱丰俊、实习生申姗姗整合4月3日南都社论 本文有删减)      两岸关系发展路径      1979 全国人大发表新年《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具体地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

与此同时,国民党放弃武力“反攻大陆”的方针,两岸关系结束30年军事对抗。

1990 台湾当局推动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

1991年12月16日,大陆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成立。

1992 海协会海基会 达成“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 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签署了涉及经贸往来的四项协议。

1998.10 辜振甫与汪道涵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汪辜会晤” ,双方达成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应邀访台的共识。

1999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拆毁两会商谈的基础。

2000 陈水扁不承认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持续陷入紧张僵局,两会未能再续协商。

2000.12.13 台湾当局单方面批准的《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俗称“小三通”,试行一年。

2005.3 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正式访问大陆

2008.6 海协会海基会在北京展开“陈江会谈”,两会在中断9年多后恢复往来与协商谈判。

2008.12.15 “大三通”全面启动,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

2011.6.28 台湾自由行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

2012.4.28 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等六城市启动台湾自由行,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四城市将于年内启动实施。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