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ki.1672—4062.2016.08.082 毕业论文网   [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进行针灸干预治疗后的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 收集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病人使用神经病变基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病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干预治疗

治疗结束后比较其神经传导功能。

结果 治疗病人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人治疗有效率。

治疗病人神经传导功能好于对照组病人传导功能。

结论 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实施针灸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针灸神经传导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4(b)—0082—03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每年递增,所以相应的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不断增加,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的心脏损害,其中发病最多,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

病人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病人感觉障碍,四肢肿胀,不能够自由活动。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方案是:对症治疗和去根治疗,即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病人周围神经的功能。

但是目前尚且没有改善病人周围神经功能效果较高的药物,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并发症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许多研究人员针对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进行细致的研究

所以该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8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进行针灸干预治疗后的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8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抽签的方法,将70例病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对象。

经过研究发现对照组有16例女性研究对象,有19例男性研究对象。

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43~82岁,其平均年龄为(54.35±3.5)岁,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患病时间为3.5~11.3月;平均病程为(4.7±0.5)月。

对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分类可以划分成,轻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3例,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例,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0例。

经过研究发现治疗组有14例女性研究对象,有21例男性研究对象。

治疗组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42~79岁,其平均年龄为(56.68±4.4)岁,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患病时间为3.2~11.6月;平均病程为(5.5±1.2)月。

对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分类可以划分成,轻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例,患有中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2例,患有重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11例。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基本生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等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对象实施基础治疗,针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病人的血糖,预防病人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同时对病人使用神经营养药,防止神经进一步受到损害。

1.2.2 治疗治疗病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对象实施基础治疗,针对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胰岛素严格控制病人的血糖,预防病人出现脑梗死或者心肌梗死,同时对病人使用神经营养药,防止神经进一步受到损害,在这基础之间进行针灸方法仅干预治疗

病人的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方法每日针灸1次,每次针灸40 min。

7 d为1个治疗过程,连续针灸3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检验方法   1.3.1 神经传导情况判断 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神经传导功能进行检测的项目为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正中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所有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胫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

1.3.2 治疗效果评价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完全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正常则可以判定为治愈。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基本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正常则可以判定为显效。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基本消失,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基本恢复,则可以判定为有效。

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不良临床表现例如四肢麻木,四肢肿胀疼痛等等相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良表现没有明显改变,病人四肢的肌力和肌张力基本无变化,则可以判定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所得数据输入SPSS16.00进行统计分析,对技计数数据使用t检验,对计量数据进行Kb2分析。

判断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的质量有效率比较   经过实验发现对照组病人中经过治疗后治愈有3例病人,显效有12例病人,有效为7例病人,无效为13例病人,所以对照组病人治疗有效率为62.86%。

治疗病人经过治疗后,治愈有10例病人,显效有15例病人,有效有9例病人,无效有1例病人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14%。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40.89±3.56),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38.79±2.51),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41.59±2.51),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37.25±3.11)。

治疗病人经过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56.19±2.47),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为(47.12±3.12),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49.12±2.15),其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为(45.18±1.31)。

对照组病人经过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与治疗病人神经功能治疗结果对比发现,治疗病人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病人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研究人员通过做大量实验发现,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由于病人机体内部局部组织出现循环障碍,病人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病人感觉障碍,四肢肿胀,不能够自由活动。

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障碍严重的影响神经系统的水分和营养的供给情况,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相应的病变,如果这种疾病不进行及时处理会导致病人出现神经的闭塞,最后只能进行截肢,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方案是:对症治疗和去根治疗,即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病人周围神经的功能[3—4]。

而在这种现象中医上认为,痰浊阻塞导致的气血不通。

所以正对这种状态需要进行通脉调和,温经补虚。

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2月―2015年8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经过专科医师确诊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70例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验探究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进行针灸干预治疗后的传导功能的变化情况。

发现发现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参考文献]   [1] 叶大智.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41—42.   [2] 曹平,阳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1):97—101.   [3] 张海燕,邬伟魁,李芳,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60—264.   [4] 王自春,郭福成.针灸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1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7):4330—4331.   (收稿日期:2016—02—17)。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