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见注释206页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五)背诵这首诗。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