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果导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模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根据整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过程的时间特点,基于结果导向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即事故预防、事故响应、事后处理三个方面,其中将事故响应分为快速应急、有效应急两个方面。

同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操作,达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标准。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安全生产 应急管理 模式 关键控制点 结果导向   近年来,我国企业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异常严峻,每年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超过5万起,死亡人数约10万人。

因此,当前我国政府、企业都致力于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模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国的应急管理侧重于事后的及时响应。

而随着应急方法、应急工具的发展,应急管理必须强调对潜在的重大事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全过程管理,提倡“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

一、基于结果导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的描述   应急管理亦称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危机、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害,提高对事故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处置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采取预防、预警、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和处置、评估等一系列措施的管理行为[1]。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强调经营、管理和工作的结果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通过相关应急措施的实施,对企业生产事故进行干预和控制,使事故造成的损害最小化,这与结果导向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

结果导向关注的要素主要有两点:第一,要站在结果的角度思考问题;第二,所设定的结果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这两点关注的要素,对于应急管理模式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

应急管理模式是指建立在零制约因素假设基础之上,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管理时,遵循采取一套理想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或流程。

而基于结果导向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则是以最佳结果应急管理标准,管理过程的每一环都紧扣结果的要求,通过对结果的深入研究,得出关键要素,使结果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

其次根据要素确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本质、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描述,进而得出对其管理控制的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操作体系,最后得出对关键控制点下的各个可操作的细节点进行具体控制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

二、关键控制点临界标准的建立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过程中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 CCP)方法是建立在系统、全面分析危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事前危害分析和评估后,确定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程度,从而以关键控制点为基准制定监控方法和纠偏措施,建立文件资料的记录保存制度,最终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

在制定控制危害措施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应用,可预防、消除危害,甚至能够使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该方法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步骤:1.分析危害因素,具体分析作业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影响因素;2.确定关键控制点,并依此制定控制程序。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过程中关键控制点与传统的危害分析中的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不同。

传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是一种预防性的质量保证体系,侧重于关键控制点临界范围的确定,是一个定量的过程,而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侧重于定性分析,建立临界标准。

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的建立   应急管理具有周期性,一般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

根据整个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过程的时间特点,本文所构建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涵盖事故预防、事故响应、事后处理三个阶段。

其中将事故响应分为快速应急、有效应急两个方面。

(一) 事故预防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管理   对于事故的有效预防,企业应急管理应该从以下两个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完善:第一,对企业生产进行安全监察;第二,提高员工安全意识[2]。

1.企业生产安全监察。

企业生产安全监察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完成,主要以企业为主,以政府为辅。

一方面,政府每年应对相关企业安全状况进行突击性的检查,对存在危险隐患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理;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制企业进行自我的监察,保证生产安全

企业层面的安全监察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日常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可以借鉴伤害预知预警(KYT)活动,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

2.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的安全责任意识、决策能力,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安全形势和现状;其次,对员工按时间段,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使员工始终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营造整个企业安全生产氛围,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应急技能培训;最后,营造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

(二)事故响应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管理   1.快速应急   企业要达到的快速应急,必须对以下的三个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完善,即快速的报警、接警;快速的决策;快速的指令传达实施。

而这三个关键控制点的有效管理,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应急信息平台,其中快速决策除了建立信息平台之外,还需要建设应急组织及应急管理人员。

⑴建立应急信息平台。

应急信息平台的建立主要依托于现代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和知识发现的过程。

计算机将储存过去同类企业或同类行业发生过的所有事故的各项数据,以及本企业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和危险源周边相关情况的原始数据,用知识发现对这些复杂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结果进行储存。

应急信息平台是整个应急管理中连接各个环节的纽带,不但负责报警、接警,而且充当应急小组和事故应急现场之间的“桥梁”,为指挥者进行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支持。

应急组织建设。

应急组织将行使决策、组织、协调、指挥和应急资源调配的职能,必须以快速、正确决策为基础,因此,应急组织易采用直线式结构,以便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快速反应。

为提高应急组织成员的素质,应急小组的组长最好是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生产车间安全负责人和安全专家给予相关的意见和技术支持。

2. 有效应急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要做到行之有效,必须对多个关键控制点进行日常的积累、管理和维护。

有效应急关键控制点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资源的储备、应急预案库的建设以及与政府等相关机构的密切联系合作。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应急救援队伍是事故处理的主力队伍,能够做到快速反应,熟悉掌握各种应急技能,要达到专业的标准。

应急队伍中配备相关特殊事故的专业人员,以做到对陌生事故的合理、有效处理。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可以依托于企业附近的公安和消防部队,同时根据企业的常发事故性质,与政府进行协调,在企业附近设立相关的专项救援队,如化学救援队、医疗救援队等,并配备相关的救援基础设施。

应急资源储备。

应急储备是应急管理的物质基础,它包括了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

其中设备储备是最重要的一环,企业对于设备的储备要做到数量充足、设备有效,对于设备的先进性方面,企业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并且与相关组织达成协议,以便能够才事故发生时这些组织能够提供及时的救助。

应急预案库建设。

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生产中的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地转移,应急预案库的建立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不断地更新。

应急预案库必须要达到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提供有效预案的标准。

⑷政企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的事故的都实施有效的救援,必须要依靠政府组织的支持。

特别是对于某些重大事故的处理,单靠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政府作为事故的主要处理单位,调动更多、更有效的资源来进行事故处理。

因此,企业与政府在日常必需建立相关的联系。

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应急管理,使企业应急管理更加有效。

(三) 事后处理阶段的关键控制点管理   事后处置是应急管理的收尾阶段,对于应急管理结果影响是很大的,须遵循以下原则:维护企业形象;对整个的应急管理进行评价,发现缺点并进行弥补;快速恢复企业正常生产,减少企业损失;利用事故,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针对事后处理阶段的特点,本文将其关键控制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重建恢复。

这主要依靠于企业物资、资金的投入。

企业事故处置完毕之后,应该马上着手于生产的重建和恢复,尽快使企业生产恢复正常,使由于事故而无法上岗的员工尽快地参加工作,减小企业的损失。

⑵伤员救助。

企业对于在事故中受伤的员工,应该根据企业的相关规定,将救治款项快速的发到员工手中。

一方面,可以使员工得到快速的救治,尽快地回到自己的工作中间。

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在事故中受害员工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对受伤员工的合理处置将会使企业形象更加崇高。

因此,对于受伤员工的妥善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十分的重要。

进行应急管理评估,促进应急管理完善。

事故结束之后,应急小组对于整个事故应急管理过程应做出完整、客观的评价,发现应急管理中的缺陷,吸取应急经验,对应急管理的组织结构、救援队伍、应急资源储备、应急信息平台等进行完善,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能力。

并形成新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实战演练,待应急预案充分完善之后,存入企业的预案库,指导下次的应急管理[3]。

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培训。

事故的发生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极大的,此刻,是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最好的时机,应该抓住机会,结合事故员工进行相关的自我保护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和减少事故发生时员工的伤亡。

⑸调查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之后,应该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及时的调查,并将事故的原因及相关数据录入企业应急信息平台,以便以后使用。

并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是人为原因,还是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另外,对于在整个事故应急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企业应给予相应的嘉奖。

(四)基于结果导向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对于企业而言,其应急管理所达到的最佳结果是做好事故的预防,使事故零发生,其损害是最小的。

因此,企业应急管理中必须明确企业安全生产关键控制点,实现有效管理关键控制点,以达到企业应急管理所期望的结果

关键控制点的正确设置直接影响了应急管理的最终结果

围绕着企业所期望的结果,本文采用决策树的方式确定关键控制点,如图1所示。

由抽象的事故损害最小化,直接推出关键控制点很困难,必须将其抽象结果具体化,使关键控制点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从结果推出了数个关键因素,即快速、高效、人性,作为从结果关键控制点的过渡,认为只要关键控制点能够体现出这些因素,就可以获得预期的结果[4]。

关键控制点通过关键要素与结果发生联系,摆脱由结果直接确定关键控制点模式,变间接确定关键控制点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关键控制点如图2所示。

四、结束语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所期望的结果事故的损害最小化),将抽象的结果具体化,其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可从结果中推出快速、高效、人性三方面因素,作为从结果关键控制点的过渡,认为只要关键控制点能够体现出这些因素,关键控制点通过关键要素与结果发生联系,摆脱由结果直接确定关键控制点模式,变间接确定关键控制点

参考文献:   [1] 史丽萍.标准化视角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目标实现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0(08):126— 128.   [2] 李仁真,李菁.金砖国家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的政策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4(07):19— 27.   [3] 余志红.企业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信息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3(20):12— 13.   [4] 王继鹏.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的定位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5(08):75— 79.   [5] 高建明,魏利军,吴宗之.日本安全生产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北京: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2007.   [6] 赵林度,程婷.基于城市危机关键控制点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10)。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