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 针对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核医学缺乏学习兴趣、轻视核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在教学中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诊治方法;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特有优势;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质量;面向临床,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核医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模式 临床 核医学是核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因此了解核医学的基本显像原理、异常影像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较大帮助。 然而,回顾以往教学,许多学生核医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首先是出于对核医学的不了解,认为核医学作用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己发展成为具有CT,MRI,超声成像、DSA数字化X线成像技术及核医学等规模巨大的一类多分支综合学科,在协助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作用。由于CT,MRI,超声等影像技术主要反映解剖信息,图像清晰、直观,且临床普及面广,临床医师容易接受;而核医学技术反映人体病理生理信息,侧重于功能显像,相比较图像解剖分辨率较差,临床医师难以理解, 因此核医学的传统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并形成了核医学图像难看、不如CT,MR和超声清楚、重要性不大的错误观念。[1]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临床相互隔绝,仅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进行程式化的罗列,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教学的相互穿插。由于内容烦多、概念抽象、病种复杂,机械化地进行讲授,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学习兴趣减低,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模式单一化,仅仅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能较好的运用核医学知识打下基础。 1 结合临床,重点介绍常用检查及治疗方法。

核医学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不仅包括核素显像、功能测定技术还包括核素治疗及体外分析技术等内容,其中核素显像几乎涵盖了人体所有系统,但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将核医学作为考察科目,课时较短。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突出重点,精简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才算重点内容呢?重点内容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必须是核医学相对成熟的技术。2.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项目。3.在临床诊断、功能测定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的内容。依据以上条件我们对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功能测定、心肌灌注显像、骨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功能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肾图以及甲状腺、骨肿瘤的核素治疗内容进行了重点的讲解,不仅讲述了应用核医学的基本原理,还对显像常见的异常表现、各种显像结果的临床意义、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及核素治疗临床适应症、禁忌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给出多个实际病例进行课上讨论。在考试命题过程中也结合临床增加了病例分析的内容,突出了核医学临床实用性。 2 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