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公选课养蜂学教学设计

高等农林院校公选课养蜂教学设计。

养蜂学是一门技术性、趣味性很强的技术课,涉及养蜂生产、现代农业蜜蜂授粉,知识面包括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蜜源植物、气象学等相关知识。作为我国的传统养殖业,饲养蜜蜂可以通过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蜡等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蜜蜂为虫媒植物开花授粉,提高品质和产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林院校或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了养蜂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养蜂学公选课的特点是时间短,无实验、实习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适量的蜜蜂知识,能够养活蜜蜂,解决蜂业生产中的一般问题。少数涉农院校养蜂专业教学远远满足不了我国日益发展的养蜂业的需求。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蜜蜂,使蜜蜂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各涉农院校开设一门养蜂学公选课实有必要,且切实可行。笔者根据养蜂学的特点,结合养蜂经验和教学实践,探讨养蜂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旨在为高校开展养蜂教学提供参考。   1 行业现状与养蜂专业开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蜂830多万群,从业人员40余万人。一方面,每年生产蜂蜜40多万吨,蜂王浆4 000余吨,蜂花粉1万多吨,蜂蜡1万多吨,蜂胶400多吨,蜂毒80余千克,总产值80多亿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作为保健食品,蜂产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蜜蜂授粉,使油菜、棉花、油葵、草莓、苹果、白莲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品质显著改善。根据测算,全国每年通过授粉使农作物增产产值达500亿元[1]。现代农业由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及气候和环境变化等,传粉昆虫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致使有些虫媒果树、作物的授粉受到极大影响[2],如大面积的油菜、酥梨等已经发展到必须由蜜蜂才能完成授粉的程度。由此可见,蜂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此以来,我国蜂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养蜂,需要更多掌握蜜蜂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据统计,我国51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和独立学院(名称有农字)[3]开设养蜂学专业(院系)的仅有福建农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开设养蜂选修课的有江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此外,根据调查,名称无农而涉农高等院校,仅浙江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扬州大学开设养蜂选课;涉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牡丹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榆林农业学校开展养蜂教学。   2 河南科技学院养蜂选课教学目的与方法   河南科技学院养蜂学公选课面对本文由收集整理全校各年级学生,每学期分2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200人,实报380人左右,每个教学班32学时、16次课。河南科技学院蜜蜂研究所实验蜂场暨国家现代农业新乡养蜂综合试验站示范蜂场、新乡示范基地示范蜂场为主要教学平台。   2.1 教学目的   熟悉蜜蜂特性和用途,掌握蜂群四季管理措施和日常管理方法,养活蜜蜂。   2.2 教学方法及安排   2.2.1   教学手段。PPT教学、动手操作示范教学、参观实践、录像教学。   2.2.2   教学安排。每个教学班16次共32个课时,分为11次专题讲座、2次示范教学、1次录像教学、1次总结讨论、1次考试。   2.2.3   教学内容。11次专题讲座分别是蜜蜂形态(含绪论),蜜蜂特性,蜜源、蜂具,蜜蜂日常管理技术,蜂群周年管理措施,蜂蜜、蜂花粉生产技术,蜂王浆、蜂蜡等生产技术,蜂病防治技术蜜蜂授粉技术,蜂产品的应用,育王、换王技术理论。2次示范教学包括开箱检查和蜂螨防治操作技术示范、制框镶础操作技术示范。录像教学包括《蜜蜂王国》、摇蜜和取浆录像,总结讨论,考试。   2.2.4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内容、教学手段、交流互动、课外作业的详细情况见表1。   3 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与实践,考试结果分析如表2。在2015~2016学年,全校选修养蜂学课的学生总计600人,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占93.65%。也就是说,通过有限时间的学习,至少有93%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蜂群检查方法、大小   蜂螨防治方法、喂蜂方法、更新巢脾技术,了解了蜜蜂的用途,都能将蜜蜂养活,达到了开设养蜂课的目的[4]。   4 讨论   养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相关专业大学生既要知道如何养活蜜蜂,还要掌握养好蜜蜂的基本原理,每一个技术措施都与蜜蜂特性、气候、蜜源和管理方式相联系。每个集成配套技术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才能养好蜜蜂。同时,虽然养的是蜜蜂一个种群,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譬如蜂具改革、蜜源植物、气象知识等。   为了获得养蜂高产优质技术学生必须进一步学习深造,或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河南科技学院选修养蜂学课程的人数和在校生总数分析,每届至少有15%的学生选修这门课程,表明学生对该课程兴趣浓厚,这也为今后发展养蜂生产和促进作物蜜蜂授粉储备了人才,适应了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趋势,因此提倡所有农林院校开设养蜂课程。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