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2例乳腺癌患者按照年龄段分成甲乙丙3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病症发病率与病理特点。结果 乙组占比最高,达50%,显著高于甲、丙两组(P0.05);甲组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乙丙两组(P0.05),而在病理分型上,3组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甲组乙丙两组比较,ER与PR表达阳性率更低,而Her—2表达阳性率则更高(P0.05)。结论 35~60岁为乳腺癌高达年龄段,而青年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等病理特点与Her—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中年与老年段患者,故对青年患者,需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 临床病理 年龄段

临床上,乳腺癌作为女性人群中多发的一种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也有逐年攀升的趋势,且日渐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且根据临床发病患者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患者,其病例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故文章抽选了我院收治的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具体探讨不同年龄段患者病理特点,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均在20~80岁间,平均年龄为(45.33.5)岁。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且可触及移动性不佳的质硬肿块。

2、方法。

根据患者年龄段对其进行分组处理,甲组:年龄35岁;乙组:36~60岁;丙组:60岁。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临床查体信息与肿瘤病理特点等信息。同时,取所有患者切除组织标本,并用4%甲醛溶液固定,并用石蜡封埋,4m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查,测定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Her—2表达情况[1]。

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发病率与病理类型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92例患者中,甲组17例,乙组46例,丙组29例,占比分别为18.48%、50%、31.52%,乙组占比率同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甲组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乙丙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理分型上,虽然甲组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占比率显著高于乙丙两组,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3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比较分析。

注:*与甲组相比,P0.05。

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如表2所示,乙、丙两组在ER、PR与Her—2表达上无显著比较差异(P0.05),但甲组乙丙两组比较,ER与PR表达阳性率更低,而Her—2表达阳性率则更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

表1 3组患者ER、PR与Her—2表达情况比较分析。

三、讨论。

临床乳腺癌实验室检查与流行病学特点来看,乳腺癌的发病同机体雌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女性激素水平失调也是其病发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青年女性而言,受到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其内分泌功能出现异常,致使性激素分泌越加混乱;而对于年龄超过60岁妇女,尤其是闭经年龄较晚者,因其乳腺于雌激素中长期暴露,故病发乳腺病症的风险更高[2]。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乙组(35~60岁)患者在本次研究中人数占比最高,达50%,而甲组(35岁)占比最低,为18.48%,丙组(65岁)占比为31.52%。虽然丙组占比较乙组低,但也需注意到,伴随人类寿命的逐渐增加,老年人患乳腺癌的几率也会逐渐增加。

同时,临床研究还发现,乳腺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还可直接反应出患者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影响着其病症发展与预后效果;而且组织学分级越高,就越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症恶性程度也越高,预后效果也越差[3]。本次研究也发现,甲组患者肿瘤均2cm,同乙丙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而这也说明青年患者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且进展也更快。但是,就病理类型来看,虽然甲组非特殊性浸润性乳腺癌占比显著高于乙丙两组,但三组间比较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同甲组病例数较少有一定关系。

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甲组激素受体ER与PR阳性率显著低于乙丙两组,而Her—2阳性率则显著高于乙丙两组。究其原因,同乳腺癌后期复发、转移与生存期密切相关,也进一步说明青年乳腺癌患者有着恶性程度大、侵袭性高且预后效果差的特点。因为青年乳腺癌患者本身卵巢功能比较好,致使其体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高,进而出现ER与PR低表达情况[4—5];而且多数肿瘤细胞正处于分裂周期中的S期,故使之病理特点呈现出发展快、侵袭性强与容易转移、预后效果差的特点。而老年乳腺癌患者同青年患者相比,其肿瘤细胞侵袭性就更小,病症发症速度也更慢。因为就肿瘤细胞生物学角度来讲,老年患者S期细胞数目本身就少,而且异倍体细胞数目也少,从而使之其癌细胞分化速度明显降低,并呈现ER与PR阳性特点。加之老年患者本身新生血管就很少,无法供给足够营养,致使快速增值受阻,这样一来,血道与淋巴转移率也就更低了[6]。

综上所述,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主要集中在35~60岁,且年龄患者肿瘤的直径也更大,有着恶性程度大、侵袭性高且预后效果差的特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灿,王珂,何建军,等.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01):133—137.

[2]曹志星.76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88—89.

[3]黄榕权,李玉兰,庄静华,等.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5):2268—2269,2272.

[4]白皑清,聂瑞香,李雅彬.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86例临床病理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8):2197—2199.

[5]谢晓娟,汪旭,佟仲生.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34):32—33.

[6]谭婧,李佳圆,李卉,等.绝经前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2):2178—218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