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痹汤_通痹汤临床运用举隅

[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4—0658—01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肢体痹和内脏痹,本方以治疗肢体痹证为主,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如颈椎病、腰椎病、僵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炎、骨质增生、电脑综合征)等。

中医的“头痛”、“腰痛”属于风、寒、湿、热邪致病的也可按此方辨证进行治疗

1 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

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

汗出当风、坐卧湿地、冒雨涉水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

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本病。

《素问・痹论》按发病季节和对应五脏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湿邪不除,郁久成痰,湿热交蒸,痰浊瘀阻,痰、瘀可以看成是人体正气与风、寒、湿、热邪斗争的病理产物。

2 辨证      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

疼痛游走,痛元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寒痹);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3 临床资料      共128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82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4岁,经西医治疗30例(大多用氯唑沙宗、扑炎痛、泼尼松、英太青、芬必得、维生素及天麻杜仲胶囊、万通筋骨片、风湿马钱片等中成药),中西结合治疗30例,中医治疗68例。

4 方法      4.1 治疗原则:属寒痹祛风散寒,通痹止痛;热痹者宜清热化湿,通痹止痛

4.2 方药:自拟通痹汤。

羌活15g、独活15g、防风20g、川芎15g、当归15g、白芍30g、茯苓20g、厚朴20g、大血藤20g、全虫6g、蜈蚣两条。

方中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散寒止痹痛,川芎、当归、白芍取四物汤濡养筋脉、活血止痛之意,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厚朴辛温发散、增强行气燥湿之功,大血藤活血抗风湿,全虫、蜈蚣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加减:头项强痛加葛根20g、白芷15g祛风散寒止痛;腰腿肌肉痛加杜仲20g、续断30g补腰肾,强筋骨;关节疼痛加怀牛膝15g、寄生15g、地瓜根20g补腰肾,强筋骨,引血下行;遇寒加重的加细辛6g、肉桂10g、桑枝20g温经散寒止痛;游走疼痛加地龙15g、土鳖10g加强通络功效;手足麻木加灵仙20g、伸筋草20g、橘络15g以祛风散寒通经络;热痹者(关节红肿热痛)加川牛膝15g、薏仁20g、黄柏15g,以清热利湿止痛

5 结果      西医治疗有效22例,占73.3%;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27例,占90.0%;中医治疗有效58例,占85.3%。

6 注释      抗风湿药尤其是虫类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建议饭后服用,量不宜过大,有浅表性胃炎的可去全虫、蜈蚣加四君子汤,以扶正健脾除湿,一可缓解对胃的刺激,二可循中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肌肉四肢之说。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