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_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

朋友,你能想象吗,在八百里太行山脉,在幽深的山谷与苍翠的山林之间,竟然掩藏着一座历时六百载的石头城堡!它尤如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这不是在梦中,也不是在画里,而是隐于太行山脉深处的一个小村庄――邢台县英谈村。

英谈村依山而建,是一座城堡式的村落。

环抱着它的是一条1000余米长,由红色条石垒砌的寨墙。

寨墙上开有四个类似城门的寨门。

据说,咸丰年间,冀南大灾,几百饥民逃荒到此,英谈人一律收容,救济。

灾民们吃饱喝足后自发修建了围村的石墙和四门,以报英谈人的大恩大德。

我们由东门而入。

这道石拱门高约6米,门上有阁楼,简朴中透着粗犷。

洞开着的门扇为厚重的木质,门楣上一行大字依稀可辨:大清咸丰七年九月吉日立。

这是增修寨墙的日子,据说村落的形成还要久远得多。

我们去了一座石头垒砌的院落。

一问,竟有了400年的历史。

据镇上的同志介绍,村子里的老宅最年轻的也有100岁了。

别看年月久远,因为是由石头砌成,所以,至今仍很结实,1966年邢台大地震的时,村里的老屋竟然没有一座倒塌!   说起英谈的前尘往事,英谈的历史有两个版本。

一是传说。

二是记载。

传说版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曾在此扎过营盘

建村从驻扎营盘便开始了,至今已1000余年。

岁月流逝,原来的“营盘”在一辈辈乡民们口中逐渐谐音成了今天的“英谈”。

记载版日:明永乐年间,山西一位路姓大户举家搬迁,在此占田建村,至今已600余年。

不管是一千年也好,六百年也罢,英谈村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风雨沧桑。

英谈村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这个城堡式的村寨安睡在太行奇峰五子垴、和尚垴的怀中。

它既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堡垒,也是一处远离俗世喧嚣的世外桃源。

面对英谈,仔细品味:一条石街,一条山溪,上下有序,从村中蜿蜒穿过。

街边溪上,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石板房,依山而栖,古朴中透着典雅和神秘。

英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头的世界。

当地常见的红色石头成了这里当仁不让的“主角”。

石板街、石寨墙、石宅院、石拱桥,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石杵、石臼,伴着沿街而下的潺潺溪水,将山村装点得妙趣横生。

难怪这里会吸引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画家、摄影家、作家和诗人啊!英谈的古石院落共有67座,多为明清时的遗存,做工考究。

房屋为二、三层小楼,均由红石(有少量青石)垒砌,屋顶则覆盖以巨形石板,雨雪不侵,冬暖夏凉。

石街边的崖壁内还有一口千年老井,井水如泉,清冽甘凉,竟像是从石壁中溢出,一年四季总是满满的。

据说即使是三九隆冬,井外大雪纷飞,井内却是雾气腾腾,水面从不结冰,令人叫绝!   一楼四堂,是英谈的精华所在。

楼是村西的小石楼,因上下两层均由小石块砌成而得名。

小石楼看上去并无多少岁月风霜的痕迹,却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被尊为“祖居”。

英谈村人大多为路姓,分一姓三支四堂。

四和堂血脉相连,却是各有各的特色。

德和堂之奇便在院内的“一滴泉”。

这眼泉身处石壁上一个拱形的洞中,水虽是一滴滴流下,却贯穿冬夏,绵绵不绝。

穿街过巷,寻到了半石半楼的如林堂。

其北房的墙壁上竟露出一整块巨大的山石,村里人称“半壁石”。

石板街虽是村里的主路,却又常常曲径通幽。

这里最气派的建筑是贵和堂,它又称财主院,有房屋97间,门楼上做工精细的雕花和院内精美的廊柱,隐约地透露出往日的富有。

石街旁一条深深的河道穿村而过,河上有大大小小的20余座石桥,如月如虹。

中和堂便建在桥上,院中一株下细上粗的大头梨树,百余年来看日起日落,听流水潺潺。

英谈人是勤劳智慧,慷慨善良的,也是有骨气、有血性的。

抗日战争时,不足百户的小村,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6人在战场上光荣牺牲。

当地人说,日本鬼子曾在村外转了几遭,愣是没敢进来。

英谈人以自己的铮铮铁骨筑起了坚墙壁垒。

市场经济了,英谈人的品性不改。

村里有个农家小院的影壁墙是块巨大的天然龟背石,两面都有波浪状的图案,世所罕见。

有个外地老板看后,愿花七八万元买这块石头,被主人谢绝了。

他说:“这是俺祖上留下的,给多少钱也不能卖。

”   走在出村的石板路上,走出古寨的大门,不禁感慨万千:这是华北的最后一座古堡啊!这是一处超然的世外桃源啊!它,还能宁静多久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