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句法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出句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如、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结构

1.对衬 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词性、平仄都合乎要求,它能否算是一幅对联呢?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上下句的内容毫无瓜葛,没有一点联系。因为一幅对联除了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以外,上下句还必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再如图书馆里查资料,动物园中看虎狼。也是互不相干的两句话,根本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以上说的是对联结构的一般要求:即上下联要对称、要关联,这是任何一副对联都要达到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句法、体式既各不相同,其结构形式自然也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这是我们要进一步探究的。

2.常式 变式。

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对联结构,可以概括地分为常式结构和变式结构两种:

常式:就是经常见到的比较固定的结构,从句子长短的角度来说,像五言、七言,还有四言、六言、八言联,就是作者经常、大量采用的结构形式;五、七言联,就是常见的五言律、七言律句型的对联,四言、六言联,即常见的骈文中四、六句式对联

变式:就是句子、句法参差多变的对联结构。长联比之短联,不仅形体增大许多倍,而且声律、格调也随之而起了变化。如各个句子的句脚就得遵循平顶平,仄顶仄这条规律。他们的结构,和常见的五律或七律句式的对联结构显然大不相同。长联的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代孙髯做的昆明大观楼联及它的结构特点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驰名中外的名联,它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呢?主要一点是:上联写景,由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句起,总领下文,然后历写从东西南北各方向所见的壮美和秀丽的胜景。下联抒情,由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句带出下文,然后分写汉、唐、宋、元各朝的伟烈丰功全都烟消云散了。另一点是选用排句铺叙,上联看是一个领尖字,下面四个四字句是结构相似的排句,尾段莫辜负三字后又是四个排句。下联相对部分,结构与这相同。再一个特点是:上联是从横的空间着笔,下联是从纵的时间着想。上联是动词喜为意脉,下联是以动词叹为意脉。全联词藻华美,描叙得富有诗情画意。神骏指金马山,灵仪指碧鸡山,蛇蜒形容蛇山,缟素形容白鹤山,蟹屿螺洲指滇池中的小岛屿和小沙洲。用蟹和螺来代替小字,既形象又有动感。风鬟雾鬓,喻指摇曳多姿的垂柳。下联把酒凌虚,是说对着天空举起洒杯。汉习楼船,汉武帝因洱海昆明池阻他从滇池通往印度的去路,就大修昆明池,治楼船(高大的战船),练习水军以讨伐它。唐标铁柱,《新唐书吐薄列传》上说:九征(即唐九征)毁桓夷城,建铁柱于滇池(系洱海之误)以勒功。宋挥玉斧,《续资治通鉴宋纪》:王全斌即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赵匡胤)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记,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我有也。玉斧系文房玩物。元跨革囊,《元史宪宗本纪》: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牛羊皮筏子)以渡。此联结构使得主题突出鲜明。

变式结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所谓并列式结构,即上下两联的意义没有主从之分,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去表达同一主题。请看下列联:

盛世尽雷锋,共秉丹心创大业。

新时多伯乐,同具慧眼识人才。

尊师重教,英才辈出,中华崛起。

简政放权,经济繁荣,民族复兴。

碧螺云雾银峰,钟山川秀气,岂止清心明目。

绿雪雨花玉露,摄天地精英,更能益寿延年。

(2)主从式。上下联意义有主从之分的,就是主从式结构。例如这副航运公司联:

不靠风帆力。

全凭水火功。

上联是宾,下联是主,上联是虚写,是引子,下联是实写,是正文。又如满院向阳树,一代接班人,上联是喻体,下联才是本体。上联是处于宾位,下联处于主体。此联也是主从式结构

(3)分总式。有的对联,语意有分述和总述的叫分总式结构。例如:

新天新地新人新事新气象。

春雨春风春花春月春色美。

前四点乃是分说,末尾新气象、春色美乃是总说。这是先分后总的例联。

下面再看一幅先总后分的例联:

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新时期地新天新气象新。

(4)首尾总括式。此式先说总大意,次将大意分别述说,末尾总述一笔。下面就是这种结构对联

祖国在繁荣: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业兴旺开胜景。

人民增福利:喜四海丰收,四时恒足,四海升平乐新春。

上联头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分别说三个方面,述说祖国繁荣的情况。末尾再来一笔。下联也是这种结构撰成的。

(5)对话式。上下联语,像是两个人在对话,这就是对话式结构。例如这副废旧物品回收店联:

我岂肯得新弃旧。

君何妨以有易无。

我是店主自称,君则是称来店的顾客,像是对面说话似的。

又如明代著名学者邱壑幼时答一同学的家长联,也是这一类:

孰谓犬能欺得虎 (家长)。

安知鱼不化为龙 (邱壑)。

(6)问答式。有的对联语意一问一答,是为问答式结构。例如李调元答友联:

洞庭湖,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大人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院自天而降。

下联针对上联所问作答,语意十分清楚。

(7)环递式。联语用环转相递之法组成,形成环环相扣,便是环递式结构

例如原《前线》刊物编缉部同志挽吴晗联:

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

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

除接句外,前三句环环相扣。又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是全联各句环环相扣的例联。

(8)排偶自对式。排偶为原始的对句形式,对仗要求仅为句子等长,以及相对的词语在词性上、句法结构上大体相同。允许句中音步失替及两边平仄失对,又允许同字相对。请看这种结构的例联: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帝,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庙旁关庙联。

再如民国初曹民甫挽宋教仁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其何,如其何。

后一例全部以同字相对。此式常常用来表示深挚而又激动的感情。

(9)排比自对式。排比自对由排偶向参差化发展而成,可以同字相对,同声相对,但对仗之相数至少为三,句长可相等亦可不相等。例如:

涪王兄弟,蕲王夫妇,鄂王父子,聚河岳精英仅留半壁。

两字君恩,四字母训,五字兵法,洒英雄涕泪莫复中原。

这是佚名题杭州岳鄂王庙楹联。再看一副与此大同小异的、佚名题江阴双忠祠(唐张巡、许远)楹联:

僮可烹,妾可杀,城不可失,矢志保江淮半壁。

生同岁,死同岁,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

前一例为等长排比句自对,后一例为不等长排比句自对。自对之相数为三,且都有同字相对。排比句之相数至少为三,故无双相自对。

一副对联,究竟采用何种结构形式,这要根据内容的繁简和作者的文学修养随宜而定。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