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语言学领域下中西方《论语》翻译研究

摘 要:《论语》的翻译研究一直备受青睐。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对比语言学这一角度对《论语》的英译进行研究译者翻译论语》时应该站在文化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应当勇于承担起中国典籍外译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论语》;对比语言学;儒家经典。

作者简介:康菲(1988—),女,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论语》的文学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汉人赵岐《孟子题辞》曰:“《论语》者,五经之馆辖,六艺之喉拎”。

一、国内《论语英译研究概述。

90年代后期,国内的《论语翻译研究大量涌现。其研究主要围绕译本研究译者研究,儒学术语的研究以及综合性研究

译本研究主要将译文与原文对比研究,也可多个译本进行对比。对于理雅各的译本,谭文介认为直译的翻译方法有时候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他认为,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译手段”。

译者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韦利,庞德,理雅各,辜鸿铭,西蒙,白牧之白妙子都是研究的重点。

儒学术语的研究又是另外一个重点。孔子的思想体系“义”、“礼”、“道”、“德”、“君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杨平分析了多个《论语译本中“仁”的翻译及其理据,认为“仁”最好使用音译“ren”来保留其精神实质。

综合性研究包括译本名称,译者身份,译本传播,翻译年代,儒家思想的传播策略。王勇从转喻性角度历时地对比研究论语》的英译,加强了对翻译转喻性的认识。

二、国外《论语英译研究概述。

国外的《论语研究主要体现在书评,学术论文和译本序言的评述中。在序言与附录中,安乐哲和罗思文指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准确传达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约翰B. 亨德森称赞白牧之和白妙子的译本恢复了《论语》文本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论语英译研究成果丰硕,但还有待进一步充实。

三、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翻译研究

对比语言学以求同存异为目的对不同的语言进行比较,为源语言和目的语搭建了桥梁。 翻译时,源语言与目的语的形合和意合都是译者追求的目标。下文将从词汇对比语法对比、文化对比等层面进行分析。

(一)汉语是主体突出的语言,英语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的词性和成份不对应,而英语基本上是对应的。在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动词以及他们的短语等都可以做主语。而英语中,基本是由代词或者名词担当主语

模糊意义对中文典籍的理解很有帮助。对于一词多义或语义模糊的词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翻译。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前一个“仁”指的是“仁德”,后一个“仁”指的是“仁人”,翻译时不能一词概之。

(二)具有词性变化的英语属于屈折语,而缺少词形变化的汉语属于孤立语。英语借助于时态"单复数"主宾格等来表达语法意义,而汉语通过语序和虚词。在英语中,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起到了沟通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作用。汉语的句型结构较松散,即使缺乏主语或连用谓语,也能完整表达意思。

翻译时要明晰汉语英语语法差异。汉译英过程中,要加上主语。如《论语翻译中的“揖让而升,下而饮”,翻译时,加上主语“he”符合英语语法特点。

英语语法表达汉语灵活。如:他处于危险之中。可以译为He is in danger.或者 He is dangerous. 英语既有时态变化,又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即使调换了语序,仍然不影响句意的表达。而汉语缺乏这些变化,只能借助于语序来表达语法关系,即通过 “依次堆砌”字词的方式来构建句子结构。

(三)语言直接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在翻译实践中,就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文本的译介中必须以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形态为依据去选择合理的能为读者所感知和认可的翻译方式。

中国学术界通常以模糊性的整体性的方法去描述事物,词语涵盖的意思也是需要人放在具体语境中慢慢品味的,而西方惯以严谨的逻辑方式去界定事物的概念。

西方没有“仁”的对等翻译。西方通常是直接给一个词语下定义,界定其存在和概念。而在《论语》中,“仁”是抽象的。只有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刻画才可以理解“仁”的内涵。

论语》的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2):70—73.

[2]谭文介.对 James Legge 译《论语》中若干译文的看法[J].湘潭大学学报, 1992,(3):73—75.

[3]李霜.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2004.

[4]杨平.《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8,(2): 61—63.

[5]Wang Yong, A Metonymic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M].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201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