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战略探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快于同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

中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采用了与日韩与东盟类似的出口替代模式,但由于积极的出口替代模式固有的后遗症,以及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的特殊性,致使我国不能简单照搬日韩与东盟模式,而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外贸出口之路,具体来说,就是在短期内采用温和的出口替代模式,而在长期内坚决走产品创新、自主品牌的道路。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温和型出口替代模式产品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快于同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

从1981年到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5.26%,其中出口增长年均增速为15.4%,进口年均增速为15.1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上的位次从1978年时的第三十二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三位。

2004年,进出口总额从20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0亿美元,其中出口超过5900亿美元,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从1978年不到1%上升到2004年的6.5%。

一、中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原因      关于中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解释,如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外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投资带动贸易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外贸发展;中央与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贸易发展的政策等。

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出口替代模式的选择无疑是最主要因素。

出口替代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品的出口,以出口为龙头来带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

相对于实施进口替代模式的内向型经济而言,采取这种模式国家或地区被称为外向型经济

中国采用出口替代模式是很自然的事,因为日韩和东盟就是因为采用出口导向战略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6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70年代以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开始起飞,成为“四小龙”之后的东亚“四小虎”;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使东亚各国经济活力波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国改革开放后,在东亚各国借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的诱导下,也推行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发展战略

自1984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一直约为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的一倍。

这种出口导向外贸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揭示,在1995年导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因素中,净出口就占了17.4%。

二、传统出口替代模式的局限性      1.日韩及东盟出口替代模式成功的客观环境。

日韩及东盟一些国家实施出口导向模式能够获得如此成功,与当时的现实环境分不开。

首先,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致使发达国家大量退出传统产品市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发展国家的传统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腾出了空间。

其次,80年代以前,多数发展国家仍热衷于进口替代模式,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国家还比较少。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传统产品市场为这些首先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因此,较先选择出口导向模式国家受到国际市场限制的程度比较小,他们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经济

第三,这些率先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国家或地区一般地域狭小、人口总量少,国内市场容量较小,只有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占领一部分国外市场,才能使产品生产达到适度规模,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出口导向模式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2.积极的出口替代模式的局限性。

日韩及东盟一些国家虽然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了自身经济增长发展,但也增加了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和不稳定性,使其经济结构在出现了一些畸形状态,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作为世界经济最为开放的国家,美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占GNP的比重)不到25%,但韩国、泰国、菲律宾等都超过了50%。

外贸依存过高最终导致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3.我国外贸面临的特殊环境。

1995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于40%,只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当时非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才使我国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由于出口替代模式自身的弊端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不得不慎重考虑出替代模式

首先,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支撑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达到适度规模,而完全不必依赖于国外市场需求。

其次,我国连续几年的大量贸易顺差已引起少数发达国家的不满,其中一些国家已纷纷采取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等各种手段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

第三,出口导向模式趋向于拉大发展中大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收入差距。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很不平衡,其本身的相对优势和特色迥然不同,因而各地区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的套用出口导向一种模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