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粉治疗血证探讨研究

【摘要】 《灵枢、决气》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血为水谷之精微变化而成,其生化于脾,受藏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施泄于肾,气与血相互作用,循行于经脉之中环周不息,充润营养周身,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人体或受金刃枪弹所伤,或跌打破损,或持重努责,或内因湿热熏灼,瘀血内阻等均可导致经脉损伤,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历代医家又称之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加之积瘀生热,血热妄行则出血愈甚,甚则气随血脱,气阴耗竭,患者厥脱而亡代写论文。

【关键词】 大黄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对症下药,后果将不堪设想。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属于内科急症,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等。

我们采用生大黄治疗以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所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位病人均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为:黑便或呕血

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4:1。

年龄最大68岁,最小22岁,平均30岁。

纤维胃镜检查显示;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19例、复合性溃疡1例、急性胃粘膜病变4例、伴呕血4例,病程最长6年,最短2天。

1.2 诊断 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的血证诊断标准,出血量在400ml以下(黑便形成)者为轻度出血, 出血量在400ml~1000ml之间(黑便不成形)者为中度出血, 出血量在1000ml以上(大便稀溏色黑)者为重度出血

其中轻度出血20例,中度出血7例,重度出血3例。

1.3 治疗方法 将药用生大黄打粉为末,口服,每次3克,每天三次。

临床以中医理论为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黑便、呕血为主证,不论是实、热、虚、寒证者,均可采用本方法治疗

如经生大黄治疗三日呕血未止,大便转黄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 呕血止、大便转黄者大便隐血试验转阴者为治愈;呕血止、大便转黄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为有效;大便仍然黑者为无效。

2.2 临床疗效 经三天治疗后,呕血止、大便转黄者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者26例,占治疗人数86.7%;呕血止、大便转黄者大便隐血试验+~++者3例,占治疗人数10%;大便转黄者1例,占治疗人数3.3%。

治疗总有效率达96.7%。

3 探讨研究 3.1 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前人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心气不足,吐血,泻心汤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心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鞭,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家抵当汤下之”。

这里的“吐血”、“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包括现今以上消化道出血,上述两方均含大黄

清·唐荣川曰:“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

并在《血证论》中云“未有冲气不逆上而血逆上者……治血以治冲为要”,“经隧之中既有瘀血居住,则新血不能”。

3.2 《血证论》认为:“心为君火,化生血液,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即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热至则血溢血泄……”《济生方·吐》云:“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也,善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也”。

在临床上,中药俱有作用缓慢、持久、止血不留瘀的特点。

因此历代医学家对血证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根据《药性赋》中述:“大黄苦寒、消瘀破血、快膈通畅、开行结热”。

《中药学》中述:“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本经》述:“……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积累……”故大黄因具有活血行气、清热泻火之功而达到止血不留瘀的目的。

我们临床观察,利用大黄止血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对出血量少,又不具有手术指征的缓慢出血,我们试用大黄不同的制剂来止血,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3 现代医学以前认为大黄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从而促进血液凝固,最近研究表明:大黄对家兔及正常人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影响,对凝血功能也无显著作用,认为大黄能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取得了相当于内输液的作用,并使局部血管收缩及通透性降低而止血

但有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两种有效止血单体,即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发现这两种单体能增加血小板粘附和凝聚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并且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α2—巨蛋白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作用有利于血流凝固。

大黄亦能使家兔血液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减慢等变化。

这些对局部止血是有利的。

3.3.1吐血、便血(消化道出血) 多因胃热壅盛,肝火犯胃,便血还可见于肠道湿热,都可损伤脉络而出血,有人对肝郁化热者用黄及散(大黄粉、白及粉)治疗,有效率达95·81%,对胃热型用黄及散,泻心汤加减治疗,显效[1]。

有学者对湿热化火迫血妄行者用泻心汤合地榆散治疗[2]。

有学者认为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吐血,便血皆有络伤血溢,气滞血瘀的共性,治疗提倡以大黄祛瘀为先[3]。

从而达到瘀散血行的目的,有学者用冰冻血愁汤(乌贼骨、大黄各30g,苎麻根50g,生地炭、黄芩炭各20g,黄连6g,以文火煎3次合取药液1000毫升,冷冻到1~4摄氏度),经胃管快速注入200毫升,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使药与胃各部接触,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显效。

我们对胃热壅盛型用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方中大黄一份炒炭,一份生用15~30g。

以泻热解毒,活血破瘀,疗效尤佳,对肝火犯胃者在龙胆泻肝汤中重用大黄以泻肝胆实火,另可活血行血而止血,对肠道湿热而见便血,用芍药汤加大黄,大黄剂量一般要大可达15~20g,即可涤荡湿热,又可增强肠道传导,受盛之功而止血,对气滞血瘀而致血溢脉外便血者,单用大黄即可达到活血行气,通涤肠府,去瘀生新,养血止血的目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