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临床观察

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又名扳机指、弹响指,以拇指与食指屈肌腱多发。

属祖国医学“伤筋”“筋痹”的范畴。

本人自2011 年开始采用针刀松解术共治疗30例此病,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毕业论文网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在35岁—65岁之间,病史在2个月~3年不等,患病部位以拇食指多见,其中拇指18例,食指12例。

症状以单纯性疼痛者及弹响者10例,出现交锁征者20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诊断标准制定。

①有手部劳损病史。

多见于妇女及手工劳动者,好发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

②手指活动不灵活,局限性酸痛,晨起或劳累后症状明显。

③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可触及结节,指屈伸活动困难,有弹响或交锁现象。

2治疗方法   2.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平放治疗台上。

2.2定点:拇指掌指关节横纹近端0.5cm硬结压痛处,以龙胆紫做标记。

2―4掌远横纹与指近横纹指间压痛点或可触到的条索状硬结压痛处以龙胆紫做标记。

多在掌远横纹上,而不在指近横纹上。

2.3常规消毒术区皮肤至腕。

2.4针刀操作: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2ml局麻,术者戴无菌手套,一手将患指伸直,另一手持4号针刀,刀口线与屈指肌腱平行,在硬结压痛点处垂直进针刀

针刀穿过硬结及增厚的腱鞘时,可听到“磕嚓”“磕嚓”的声音,当切透腱鞘时有突破感,到达肌腱表面时,“磕嚓”的声音消失,此时,如果硬结、条索还未松解开,弹响仍在,需稍提起针刀做纵行切开剥离,刀锋移动幅度在1cm之内。

一般剥离3—5下,直至刀锋下无横向纤维阻拦即可。

令病人伸屈患指,如活动自如,硬结变小,绞锁或弹响消失,即可出针,如仍有则再做纵行切开疏通剥离3下为止。

术毕出针,外用创可贴贴敷针眼处。

嘱患者24小时后即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指掌侧部无肿痛,无压痛,屈伸活动正常,无弹响声及绞锁现象;好转:局部肿痛减轻,活动时仍有轻微疼痛,或有弹响声但无绞锁现象;未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本组30例,其中治愈26例,好转3例,未愈1例,治愈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6.67%。

其中一次治愈16例,占全部病例53.33%,2次治愈10例33.33%。

本组16例无绞锁症者一次治愈,14例有绞锁症患指中,10例均治疗2次治愈

治愈26例者随访3―6个月,症状均未复发。

4体会   本组病例总30例,女性较男性多发,年龄多数在40—50岁之间,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患病指以拇、食指多见,发病人群以手工操作者或家庭妇女多发。

治疗结果来看,病程越长治疗越困难。

其病因病理如下:由于掌指关节长期过度屈伸活动,使深浅屈肌之间互相摩擦,或长期用力握持硬物,纤维鞘管受硬物及掌骨头挤压,而导致肌腱腱鞘的无菌性炎症。

病变处水肿,继而纤维化,鞘管增厚,管腔环形狭窄,甚至出现鞘的钙化。

病变处肌腱成葫芦状膨大,当其通过狭窄的腱鞘管时就会发生弹响甚至绞锁【3】。

传统治疗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封闭治疗或行腱鞘切开术。

局部封闭对于单纯疼痛或轻度弹响的患者近期有效,但易复发,而对于出现绞锁症状的患者,则疗效不佳。

腱鞘切除术,多数患者不易接受。

因此,小针刀治疗此病具有创伤小,易开展,治疗彻底,复发率低的优势。

术中应注意事项:刀口线应平行于肌腱进行切割松解,避免横行切割切割至阻力感突然消失,呈开锁状态时,即停止切割,取出针刀

注意剥离范围应根据病情需要,一般嘱患者伸屈患指时,在压痛明显处可摸到一条索状结节滑动的范围,可在此长度范围内安全纵行切割松解,一般在0.5―1cm左右,不可随意扩大切割剥离范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不可刺入手指两侧的软组织中,以免损伤腱鞘两侧的指神经血管束。

术后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再次粘连。

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归根到底属于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是由于患指反复受机械刺激造成局部软组织水肿,继而形成粘连、瘢痕、挛缩,甚至堵塞等病理变化,导致局部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

针刀治疗本病具有切割硬结、松解粘连,减轻腱鞘内张力、压力,迅速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最终达到调整动态平衡失调的作用。

且小针刀的针刺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和改善患指肌腱腱鞘的血液供应,提高局部的新陈代谢,促使局部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恢复,而使疼痛消失,功能恢复而愈。

参考文献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   [3]黄开斌等.《中国针刀学》.世界医药出版社,2000:70.      作者简介:周冰,女,(1967—),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临床及教学工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