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TO框架下对我国面临的跨境污染输出问题的法律思考

摘要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在防止外国污染跨境输出方面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本文试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其产生原因、基本形式及发展趋势,并从微观的层面上,以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为基本制度背景,对三种典型的外国污染跨境输出行为予以重点关注,并给出相应的法律应对策略。

关键词:污染输出 跨境 WTOAbstract Our country is now facing a serious challenge that so much pollution coming abroad has been arriving .The theme is going to analyze this phenomenon, points out the reasons, basic forms, an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at. Also, it will concern the three typical “international pollution displacement” behaviors backgrounded by the present law arrangement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then the paper tries to put some counter law measures forward. Key Words: Pollution—output transboundary WTO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在WTO规则成为全球贸易秩序主宰的今天,旧的贸易屏障迅速坍塌,而新的防御结构有待完善,在贸易壁垒的重构间隙,特别是对于那些法制进程滞后于WTO普遍规则要求的国家,跨境污染转移已变成一种常见的现象,跨境污染发生频率和造成的后果,随着科技的发展,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已经从简单的直接垃圾出口,发展到输出污染技术设备乃至整个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损害也有个别、微观发展到普遍、巨量,而且难于治理。

现实中的污染转移现象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在人为控制下的跨境转移行为以及随之出现的污染物或污染后果污染转移的全过程在特定主体的有意识的控制之下,转移污染本身是其直接或间接追求的目的,如走私电子垃圾;另一类则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其转移过程和后果不由当事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如由火山爆发引起的灰尘污染,由于意外事故发生污染,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

学界有学者著文论述的污染跨境转移似限于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以走私,贸易,或投资为形式的污染位移,这种位移具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在实际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污染跨境转移发生,但是不存在明确的对象和目的地,因而也更加难以防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气污染转移和通过海洋水体的污染转移

为了区别上述的两种情形,本文采纳“输出”的概念,强调本文所谓污染位移的目的地特定性,所以,实际上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就是对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分类的第一种。

一、 跨国污染输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面临的跨国污染输出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对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污染密集产业引进,采取了严厉禁止和坚决反对的态度。

1990年3月22日,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了《巴塞尔公约》,同时在我国制定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都做出了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污染密集产业引进的限制性规定。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从境外转移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

从这些事件分析,发达国家向我国污染输出主要有以下形式:1 (1)兜售“资源性”废物为名,通过直接贸易形式把“洋垃圾转移我国

污染物的直接输出;如近期,浙江台州、广东南海等地区洋垃圾拼成“名牌电脑”事件,屡被媒体曝光,针对这一问题,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专门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2上海南京也曾经发生类似“洋垃圾”进口的事件。

(2)通过提供假检验证书或其他欺诈手段,向我国输出在本国禁止生产和流通的有害产品,一般是一些已经被淘汰的库存产品。

污染产品的输出;(3)以直接贸易的形式向我国输出在本国禁止生产的石棉、铸造、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医药、纸浆生产等高污染产业或者项目,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技术设备和污染行业的输出

有些地方面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

一些外商以此为机会,在我国不少地区投资兴建污染治理费用高、处理难度大、易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和危害的生产性企业,以获得高额利润。

污染跨境输出实质是污染致害后果和治理补救责任的转移

本质上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对立,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占有大部分经济资源的同时,还想要享受优质的局部环境,于是,通过各种手段转移环境危险;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希望获得发展,不得不已牺牲自己的生存环境质量为代价。

在这种短视环境观念的支配下,这样的一场交易最终没有获利者,双方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好在随着人类理性的崛起,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普遍认同,积极合作,共同控制污染跨境输出已经成为各国共识。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