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迁移理论得到初步应用,该教学法既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又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内容。基于迁移理论视角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不足,及时给出纠正与完善措施,充分发挥迁移理论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迁移理论;应用分析。

通过剖析迁移理论,可以发现其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学习主动性,并强调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缺点。与此同时,迁移理论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活动向着教改要求方向前进。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迁移理论的应用,推动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

一、 小学语文迁移理论分析。

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成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模式单一化。使得小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迁移理论,该理论强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同时侧重于转变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无趣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多途径与多元化。总而言之,迁移理论是一种基于教学活动的创新教学理论,通过融合小学语文教学迁移理论,弥补与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会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夯实教学基础。

二、 迁移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 注重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神话故事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与色彩。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与欣赏神话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历史发展进程及各民族的文化特点,积累文学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关神话故事的文章时,一定要带领学生理顺故事发展的情境,然后进行多次朗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明确神话故事的意境,要求其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对整个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进行复述再现,达到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对事物的想象力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沉香救母》时,单凭主人公沉香“救母”这一主题就比较神奇,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一定要理顺故事发展的层次,按照故事的发展、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顺序对文章进行总结,一起找出每段文字的中心语,明确每段文字的大意,留意文中沉香救母等几个重要转折点,并注意对学生进行画面重述,仔细感受神话故事本身所特有的神奇魅力,从而把握文章重点,带动学生主动用自身语言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对事物想象力。

(二) 迁移贯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受到思维特点的影響,知识迁移直接决定当前学习质量,也会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产生影响。能否顺利完成教学迁移,与教学内容存在关系。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应该选择知识迁移理论知识等相关的内容。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及课堂内容时,应该在首位上放置最大价值的基本知识迁移完成的主要因素就是知识教师要想顺利完成语文知识迁移,基础任务就是做好基础知识教育,这是为学生理解与掌握其他知识点夯实基础。

如,《蝴蝶谷》课文讲解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并对蝴蝶谷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等内容进行介绍,达成语文知识与地理、历史知识迁移,将来学生学习到相关地理或历史知识时,也会想到这堂语文课的内容。此外,学习态度与习惯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如,《会走路的树》便应当针对习惯养成进行教学引导。文中所传达出的自主思考,细心观察的精神,是各科学习都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便可以借此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求知、细心观察的意识,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这样的习惯。

(三) 侧重引导,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也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通过生活不断丰富与完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塑造生活化情境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如同音字教学,以“做、作、座、坐”为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动作与室内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借助教室内的座椅或板凳,给出“座位”词语,接着演示“坐下”动作,让学生明白两个同音字间意思的差别。同时为了加深记忆与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组词造句,进一步掌握同音字的字形与字义,如“一座塔”等,小茗同学正“坐”在第四个“座位”上写作业。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强化的方法,让学生彻底理解同音字的不同意思。

汉字与英语这类字母语言不同,本身含有音、形及义,通过汉字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通过这种多管合作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极为好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挥其培养与开发学生情感与智力的作用。比如,“鱼”和“羊”,以前人们写“鱼”字时,下面是“灬”,而“鱼”字上面的“刀”,实际是羊的角,而“灬”实际是羊的四只蹄子,看起来“鱼”就像一只正在奔跑的羊;同样,如果将“羊”字倒放,它的形态就像一条游动的鱼,而“羊”字中间的“丨”实际代表的是鱼的脊椎和尾巴。这都是利用字的“形”来表达字的意思,即象形文字。

三、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迁移理论,充分尊重与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响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迁移理论的作用,才能激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我性,活跃语文课堂氛围,推动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晓伟.刍议迁移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7):18.

[2]马惠莲.迁移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2):22.

[3]夏堰国.试析迁移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嵌入和应用[J].语文天地,2015(15):64.

作者简介:

吴雯,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