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理论课逃课原因探析:大学生逃课 理论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对这类课的逃课现象非常普遍。本文就大学生思政课逃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避免逃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逃课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63—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与其重要性背道而驰的却是大学生思政课严重的逃课行为――据笔者对五所大学1000名大三学生的调查,在大学期间有过无故或借故逃课经历的学生占65%,而这65%的逃课者中,思政类公共课逃课者高达78.2%,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一、大学生思政课逃课的原因   1.急功近利思想让大学生重技能轻素质   不少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重文凭技能,轻思想素质;进大学难,取文凭易。所以他们一进大学,还未来得及品味什么是大学,就开始为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去关注各类招聘消息,做兼职、做家教、搞促销,一方面通过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一方面赚取日常开支,保证生活过得潇洒些。但毕竟时间是有限的,而他们认为专业课可能直接提高他们的技能,思政课却被认为是纯属道德说教、理论灌输的“无用课”,所以思政课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课程。   2.教材内容学生缺乏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为学生中小学时代涉及过的内容,让学生认为又是老一套的道德灌输,引起学生的逆反;几门思政课内容编排没有逻辑性和统一性,有不少内容相互重复,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教材语言专业味浓,理性教条,说理空洞,缺乏情感色彩,让学生感觉“闷”;教材版面设计呆板,排版生硬,色彩单一,与当代许多图文并茂的文科书目对比过于刻板,使学生感觉“晕”;教材经过编写、修订、出版、发行等多环节“运行”,到学生手中时已经无法体现新知识、新观点和新视野,不如学生上网查看相关新知识,因而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学过程单调乏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些思政课教师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将新近发生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贯穿到教学中来,也没有自己的观点,照本宣科,造成了学生的疲惫和厌倦;一些教师不善于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不让学生思考、分析、辩论,课堂没有互动,教学气氛沉闷压抑,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部分教师授课似乎在走形式、完成任务,没有激情,不懂得调节课堂气氛,使得本来就对思政课逆反的大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还不如自己躺在宿舍床上自学,于是干脆溜之大吉。   4.考试形式松散管理不严造成学生逃课无忧   思政课考试大多采取开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的灵活程度、难易程度、知识面的深广度、学生理解程度成为能否起到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而一些学校的考试题目完全死扣课本内容,很多考题甚至可以在课本上找到“标准答案”,考前还要划复习范围,这对于只追求“六十分万岁”的学生来说取得学分易如反掌。而且在考试过程中,老师的监考力度也明显过弱,致使一些对课本完全陌生的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向周围同学得到“答案页码”而“大抄特抄”。甚至最终,有一些多次迟到、早退、旷课者,竟然比部分认真上课、从不逃课学生成绩还要好,使得一些学生“自鸣得意”,一些学生“垂头丧气”,这样的舆论形成不良的学风,长此以往,没有约束的思政课逃课也成为大学生的家常便饭了。   二、避免学生逃课的措施   1.多方协调管理,正确进行引导。   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正确进行引导尤为必要。当前,各种思潮激烈碰撞,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浮躁习气愈演愈烈,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所以,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应多方协调管理,全方位配合,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义利观、生死观,明白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明白什么事情该做、该怎样去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为什么等,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改革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审美。   为了让思政理论课吸引学生,教材的编排应该进行多角度修改――让教材编审成员统观各阶段学生的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内容重复的能深化即深化,能删除即删除,决不能为了大学的“深度”而增添内容的“厚度”,否则可能画蛇添足得不偿失;改变传统教材学术型、文件型的生硬灌输式语言风格,让教材更适合青年学生的阅读爱好;增加教材的感性内容,让教材与社会事例、七彩人生紧密相连,或引起学生思考,或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让感性事例与理性内容相得益彰,增加教材的可读度;改变单一呆板正统的排版方式,增加排版的新鲜度、新颖度、色彩度,让教材吸引学生留在课堂。   3.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课堂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条式的理论说教形式,把自己塑造成课堂这一舞台的优秀导演和充满激情的主持人,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演讲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成为课堂舞台中优秀的演员,让学生的思维、语言、行动全方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氛围。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聊、憋闷、昏昏欲睡,更不会一逃了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也会成为高校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   4.改革考核方式,促进能力提高。   思政课考核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在考试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将封闭式考试与开放式考试相结合;考试内容上注重多元化,既要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对社会的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考核成绩要重视综合测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践环节成绩三部分组成,将日常行为与课程学习(包括出勤、作业、提问、课堂纪律、期中和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并扩大平时学习成绩的比例;监考也要严格进行。根据多方位考核成绩核定总成绩,该不及格就应不及格,不应因为是思政课就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地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否则也可能因为思政课不及格而不能毕业,从而将学生约束到课堂上来。   三、结 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性、实践性、多样性的思想政治内容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公民。所以,无论从社会氛围、家庭环境、还是学校教育,都要树立大学生长远发展全面成才的观念,遏制学生追求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短期利益思想;高校也应从教材编订、教学方式、考核管理等各方面引导、吸引、监督学生,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 张赛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J].高教论坛,2008(3):155~157   2 于媛媛.从大学生逃课谈“两课”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9(1):37~38   3 袁贵仁.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省略/gzdt/2010—05/14/content_1606287.htm,2010.05.14。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逃课原因理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