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着孩子可秧长:长秧

大部分中国家长都存在“溺爱过度”问题,如同“营养过剩”胖小子、胖丫头越来越多一样,因为父母“溺爱过剩”而导致的人格变形、性情乖戾、心理幼稚的自私不成熟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特别是一些家境优越的父母,以为给了孩子丰裕的物质满足就表现了父母的爱,就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却忽略了该给予孩子相应的精神和人格培养,使得孩子物质超常超前拥有、享受,而精神培养却相对滞后、匮乏。

有一对夫妇、家里算是中等有钱,宝贝女儿父母的“掌中宝”,从小就在家说一不二,从小到大那就是用钱堆起来的,光幼儿园就转了三家,从贵族幼儿园到双语幼儿园,哪家好就上哪家。

女儿上小学后,妈妈就辞了职,又专为接送女儿买了一辆小轿车,她的任务就是做好后勤保障,打理好女儿的生活。

全家只有一个中心点,吃饭内容、起居时间都以她为主,平时她几点回来,全家就几点开饭,父母再饿也不动一筷。

双休节假日早晨,她起床了家里才允许有声音,父母只能窝在床上小声说话。

就连家里的宠物狗都懂得看她的脸色。

她的自我意识就是唯我独尊,不高兴就嫌妈妈的菜不是味,心血来潮不管爹多忙,跟客户有约,非得让他开大吉普送上学,否则就罢学。

她爹本来是暴脾气,可在女儿面前成了没脾气,连女儿早恋也只能摇头苦笑自嘲:“没招哇,太招人了这孩子

”   有一年长假,她说要去山西玩玩,她爹一听特意约了几家朋友一起出游,还有三家从外地开车赶来。

可出发前夜,不知为啥,大小姐来脾气了,宣布不去了,还不许爹妈去!她爹傻了,咋劝没用,只好讪讪地打电话向朋友们道歉,被请来帮助看家看狗的二姨见势不妙赶紧溜了,都知道这孩子“驴”。

谁知,睡到半夜,她竟然起来写了一张字条“爸,我又想去了”贴在卫生间门上。

清早她爸看了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赶忙打电话让朋友稍候,然后带她匆忙赶去,因为再找人看家看狗来不及,妈妈只好留家看守。

这样一个心性不定的孩子对学习也忽冷忽热,除了外语,别的都很差,中考自然考不到好学校,差的她还不屑去。

爹妈只好掏钱送她去澳洲留学,别说,外语好就是捷径,上了没几天,和一个当地小伙子好了,同居着呢。

她爸叹气说:我是上辈子欠她的吧?唉,认了。

我赚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吗?      其实未必所有富人都这样惯孩子,有远见的爹娘绝不让孩子可秧长,家业大更得培养好接班人,要不谁来守业?就怕老子创业,儿女败家。

记得以前京城那些八旗子弟吧,架鸟笼、斗蛐蛐、喝酒、玩牌,到最后一贫如洗,甚至沦落街头,好多都是正宗的王公贵子。

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就因为太多有钱爹妈认为有钱就可劲儿惯孩子,光让他们享受没教会本事,最后“爱”变成“害”。

有一对夫妻,有产业、有豪宅、有名车,他们的教子之道是:家里的主要支出,如几地房产的物业费、车库物业、车的保险、养路、保养、油钱,一一列出,拿给儿子,告诉他――这些财产以后都是你的,如果不学会本事,只花不赚,养这些财产都养不起。

换一个林肯车胎(正牌的)就是上千元,加一次油也得几百。

家里产业的经营特别是投入也都让他大体知道,包括有一次因为合同不严谨赔了200万。

让他充分感受“赚钱”风险,从而理解父母赚钱的压力和不易,知道钱来之不易。

孩子上高中后,父母就每年将生活费一次打到他卡里,让他自己支配,标准是中等偏高,儿子花“自己的钱”很仔细,一年下来略有剩余,父母还给点奖励。

没矛盾还皆大欢喜。

把向“爹妈要钱”转换为“花自己的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参与感,再加上适当的人格培养,这样的孩子才能成为才智健全、很好与社会与人群融合的人。

总之,父母子女不光是亲情关系、法律关系,也有很大的经济关系

既是经济关系,就有它的投入与回报、有特定的经济规律,父母别扮施恩的角色,子女也不用感恩戴德,让法律经济观念和法制观念融入亲情,建立一种平等有序有理有节的新家庭关系,让父母子女更和谐更亲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