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贫困生|贫困生

一路走来,他不卑不亢,充实而又快乐。

第一次去学校报到,学费要交四千八,他的身上只揣了六百块钱,还有箱子里表哥给他放的十八块六毛的零花钱。

借助政府为贫困学子开通的“绿色通道”,他才勉强有机会进入华中科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习。

初入大学校园,很多同学想到的是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他们呆在网吧和宿舍里。

他却整天忙得不见人影,到外面贴广告、做推销,从很远的汉正街批发城批回零碎的小东西兜售给各个宿舍的同学。

每天一身土一身泥地回来,曾经很让宿舍里的室友们瞧不上。

可就凭着他的那些小打小闹,三年来每年四千八百块的学费,他总共只向家人要了五千多,其余全是自己打零工挣来的。

有人问他,不为钱的事犯愁么,一边学习一边还要拼命打工。

他轻轻一笑,说,从来就没想到为钱犯愁过,他相信总会有办法的。

而他在生活上极其节俭,每次去食堂打饭总是打最便宜的饭菜。

老师们看了心里都不是滋味儿,就打算为他申请贫困生困难补助,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

三年来,他从没有在申请表上填上自己的名字。

从2003级开始,华中科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行学分制,积累够了学分,就可以提前一年毕业

这个消息让他为之一振,他渴望自己能是学分制的受益者,可他的想法却让他的老师们犹豫了。

平心而论,他在班上不是最聪明的学生,况且工科的功课本来就安排得紧张,四年的课程三年来学,他能吃得消么?如果不能提前毕业还把大三的课程落下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他却没有丝毫担心,信心百倍地投入紧张的学习。

每天晚上,宿舍的灯十点钟就熄了,他就站在走廊的应急灯下,常常看书到凌晨两三点钟。

第二天,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他。

在校期间,他担任团支部书记,对各种集体活动都很热心。

“我做事很快,一般紧急事情及时处理,另外,我还养成了随时学习的习惯。

合理安排,让我照样有时间看电影、踢球。

”   有付出总会有收获,2006年9月,他终于从华中科大办理了离校手续,成为实行学分制以来华科大首个提前一年毕业的学生。

早在毕业之前,他已利用寒假的时间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却因临近春节少有单位愿意接受人去实习

他一次次在网上同对方交流沟通,终于争取到了一个去海南一家公司实习的机会。

那次机会对他尤其重要,因为在反反复复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明白了一个学生要想融入社会,首先要学会与人交流。

在这方面,他显得比其他很多学生更有优势。

因为他那段特殊的经历,还有他方方面面的自我展示,甘肃电力科学院向他敞开了大门。

从学校办完离校手续,他将正式去单位报到,在那里开始他新的生活。

他就是蔺山高

这个21岁的小伙子,靠贷款入学,却只用了三年时间学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

他的事迹无疑会给许多学子注入信心与力量。

在新学年迎新的展板上,学院将他作为贫困生的优秀典型,介绍给他的师弟师妹们,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却平静地说:“我不是贫困生!”此语一出,全场哗然,接着是热烈的掌声。

是的,他怎么会是贫困生?四年的课程三年就学完,比常人节省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很多同学毕业后无着无落,他却已经提前奔波联系好了就业单位;虽然入学是靠贷款才得以报名,可三年来,他白己打工挣出了大部分的学费生活费;他对自己很“抠门儿”,却暗地里资助了两名贫困山区的小学生……他是戴着“贫困生”的帽子走进大学校门的,却用自己三年的汗水与努力摘掉了它。

一路走来,他不卑不亢,充实而又快乐。

每年九月开学前,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学子因家境贫困而愁眉不展,常常因为头上“贫困生”的帽子,生活得尤其沉重。

“我不是贫困生!”你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像蔺山高一样。

要摘掉“贫困生”的帽子,只有靠自己。

其实,人生好多事,都是如此。

★      (洪魏云摘自《恋爱婚姻家庭》)。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