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整合运用

【摘 要】民俗艺术文字符号是一种符号形式,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意象性。在现代广告设计运用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可以生动地传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增强广告设计的美感和文化感,有利于我国博大精深的民俗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本文初步探讨了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内涵及其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和意义。

【关键词】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现代广告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60—0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艺术更是我国艺术海洋中一颗瑰丽的明珠。现代广告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设计理念,传达出广告内容,更要具备一定的美感、文化感和新颖性等。这就对设计者去深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提出了要求。而民俗艺术文化设计者有利的选择。如何在现代广告设计运用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将成为设计者需要面临的问题。

一、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文字符号

(一)民俗艺术的内涵。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约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以及绘画、剪纸、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艺术具有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民俗风情,表现民间百姓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且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稚拙古朴的艺术神韵。

(二)民俗艺术文化符号的意义。民俗艺术文字符号是一种符号形式,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通过其字形、字义和字音等特征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具有极强的形象性和意象性:民俗艺术文字符号通过在文字中添加图形或进行其他方式的修饰加工,在表达原意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意境;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往往将世间万物的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形象;民俗艺术文字符号通常是对汉字的再创造,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可以看作是汉字与图画的结合,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含义。

(三)在现代广告设计运用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的意义。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展,民俗艺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识和了解,并被设计者整合运用现代广告设计中。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现代广告设计运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有助于生动传达设计者的理念;2.有助于增强广告文化感和美感;3.有助于发扬我国民俗艺术文化

二、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一)以吉祥符号为主题。中国的民俗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民俗和习惯密不可分,因此能够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比如说龙的符号,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权威、吉祥和力量。当龙的意识和象征意义被运用现代广告设计中时,它不仅体现出民族特色,而且表现出神圣、吉祥之意。中国结在古代经常被作为信物,以结表情,以结寓意。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中国结可以表达出人们对于祥和生活的追求。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即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之意。由此可见,民俗艺术中的吉祥符号已经是现代广告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以寓意联想为主题。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是将事物的美好寓意进行象征,人们通过对广告的揣摩,才能体会到广告中所运用民俗文化民俗艺术也经常采用寓意联想这一艺术手法:石榴和葡萄意味多子多孙,桃、龟、松寓意长寿等。所以,在现代广告的设计中,设计者也常常发挥自己想象力,以寓意联想为主,继而传达出广告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与“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愿望。“世”字图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突显出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三)以文字组合为主题。中国人民内心向往着吉祥如意,因此特别钟爱带有吉祥意义的文字,尤其是传统的“福”“禄”“寿”“喜”等。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它们常被作为吉祥符号加以应用,其文化内涵也随之被不断地拓宽和丰富。设计者常常借助民俗艺术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国泰民安等吉祥语,表达人们内心急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传达出广告产品的信息。这种方式,不仅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的普遍心理,也提高了商业宣传的效果。

三、总结。

现代广告设计不仅是传达出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载体,也是实现对中国民俗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一种形式。民俗艺术文字符号运用,有效提升了广告文化内涵,成为创意广告的精神支撑。民俗艺术文字符号现代广告设计结合,不仅有利于弘扬民俗艺术文化,也赋予了传统民俗艺术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雪.现代广告设计民俗艺术文字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22):98.

[2]冷增龙.浅谈民俗艺术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5,(04):106—107.

[3]张燕丽.探析广告设计中的民俗艺术文字符号[J].包装工程,2013,(24):90—9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