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字的文化阐释

[摘 要]“民”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奴隶”,即“没有自由的人”。从哲学上看,中国古代先秦轴心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民本民惟邦本)”思想,以民为本,重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愿望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这与西方古希腊时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有相通之处,但是却更加具体明确,不像西方人本主义那样鼓吹抽象人性论。从伦理学来看,“民间”与宫廷、朝廷或官方的区分和对立,在阶级社会中体现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不同利益和愿望,民俗曾经就是民间伦理的主要源流。从社会学来看,人民应该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是历史的火车头,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民生、民主、民权应该是任何革命运动和革命政权所必须关注的重要方面。在美学和文艺中,人民民间、民族是历代先进美学思想关注的课题。人民的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先进的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且必须具有人民性。民间文艺同样是宫廷文艺、精英文艺的源流,民间文艺与宫廷文艺、精英文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世界各民族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民;人民民间;民俗;民族。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41—13。

文字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符号,是人类话语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工具和产品。透过每一个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的形声义的演变以及人们对这种演变所做的阐释,我们可以了解文字所承载和传播的文化的具体内涵、独特特征、变化发展。因此,我们选取了一些中华文化关键字,对其进行文字和词语的诠释,以期从侧面来理解和阐释中华文化。本篇论文以“民”字为例进行相关论述。

一、“民”字的形音义。

关于“民”字的本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如是说:“《说文》: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徐灏曰:‘古文民,疑象艸木萌牙之形。’舜徽按:民即萌之初文,许君以萌训民,盖亦达其本义矣。今小徐本说解改萌为氓,非也。民字在金文中……像种子初化句屈之形。……《礼记·月令》:‘句者毕出,萌者尽达。’郑注云:‘句,屈生也;芒而直,萌。’盖艸木始生之状如此。验之植物种子吐芽,皆始屈而后直也。既直而后有萌之名,古初但作民,因借以偁人。人在动物中,以直立为异,故亦得谓之民耳。近人有释民为古代奴隶者,不悟奴隶自统括于人之中,而民非奴隶专字,故明矣。‘人’与‘民’之偁,皆取义于直立,余说在八篇人部,可与此互证也。”[1]李恩江《常用字详解字典》说:“<辨>民字甲骨文象用锐物刺瞎人的左目的形状,古时候强迫战争俘虏为奴隶,刺瞎左目以为标志;本义奴隶,后泛指人。金文、篆书相继讹变,楷书作民。”[2]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说:“民,会意字。像一只眼睛被利物刺瞎,指奴隶本义奴隶。”[3]李格非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列举了7个义项,主要有:指奴隶,人、人类,百姓,特指汉族人,古代指士兵,民间的,姓[4]。宗福邦、陈世铙、肖海波所编《故训汇纂》列举了74个义项,主要有:众萌也,众氓,氓也,冥也,瞑也,无知之称,人也,人之通称,众,众人也,谓众民,先民也,庶人,庶民,谓百姓也,无位之称,凡无爵者之称,土著者曰民,謂士工商也,宫中吏之家人也,采邑之民也,谓学子也,指弟子,化君者也,所以守战也,对天之称、谓先王,犹私也[5],等等。

根据这些字书,我们可以大致确定“民”字的本义似应是“奴隶”,即“没有自由的人”,引申为百姓,再引申为“人”“人类”,又引申为“民间的”“非军事的”。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人民民间、民歌、民权、民生、民俗、民乐、民主、民族等词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主要收录了如下词汇:人民民间、民歌、民权、民情、民生、民俗、民心、民乐、民谣、民众、民主、民族等等[6]。

二、哲学中的“民”。

从哲学上看,中国古代先秦轴心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民本民惟邦本)”思想,以民为本,认识到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愿望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这与西方古希腊时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有相通之处,但更加具体明确,不像西方人本主义那样鼓吹抽象人性论。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推动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繁荣。它肇始于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孕育发展,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所演变,然而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的根本宗旨却没有变。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古时代已萌芽了民本思想。刘向《说苑·君道》记载,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又记载,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而到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7]524贾谊《新书·修政语》等书也有类似记载。《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夏禹的孙子太康无道,被有穷、后羿抓起来废了,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述大禹之训诫,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7]20在此首次明确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概念: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天下百姓都比我强,一人失误多次,民怨难道要明显了才发现?应当防患于未然。我面对亿万人民,恐惧得像用腐朽绳索驾驭六匹马,做君王的怎么能不敬畏?《尚书·大禹谟》记载,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大禹又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7]19这就表明,大禹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观念,并且在治理国事过程中践行民本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正式实施了“民本”“德治”。《尚书·康诰》载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別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8]203“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8]204“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8]205这些记载证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施行德政。因此,民本思想确实起源于夏商周时代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