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为人民放歌] 放歌九十年王昆

在革命队伍中成长   著名作家王蒙曾赞誉王昆是“革命的女儿”。

因为“她的时代是革命与文艺联结得最光彩夺目的时代,她的嗓子用在了抗日救国和革命事业中”。

王昆加入革命队伍,还要从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说起。

如果不是周巍峙独具慧眼,就没有今天的歌唱家王昆

1939年4月,周巍峙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所在地的河北唐县,当地的干部向他们介绍说这里有个14岁的女孩,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近闻名的“小歌手”。

周巍峙决定听听这个“小歌手”的歌声

那天,王昆亮开歌喉唱了一曲《松花江上》,周巍峙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棵好苗子,当即吸收王昆进入西北战地服务团

后来,周巍峙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系任助理员兼鲁艺文工团副团长,王昆则进入鲁艺学习声乐。

当时,延安的秧歌扭得正火,延安的民歌也唱得正火,王昆很快就被西北高原那高亢的民歌所吸引,跟着民间艺人唱秦腔、唱眉户、唱信天游,她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兴奋。

于是,桥儿沟的山坡上、莜麦地里、小河滩头便不时响起她银铃般的歌声

演唱民歌王昆一生热爱的事业,她用歌声将自己的艺术生命融入到了抗日救国的历史洪流中。

她说:“我一生都在秉承着自己的艺术信念,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诲时刻牢记在心中。

如果说自己总是意气风发,那是因为自己从未远离舞台,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   扮演喜儿:“我本来就是贫苦农民的女儿”   王昆的第一个艺术高峰是1945年在新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

提起《白毛女》,王昆深情地回忆说:“这个故事,是我当时所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收集的。

”原来,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

为了向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献礼,鲁艺师生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个大型的新型歌剧。

当时周巍峙和许多专家都力推王昆扮演剧中的喜儿,一是因为她是贫苦农民的女儿,还有在敌后游击区生活和斗争的经历,而故事又是以她的家乡为背景,她从风土人情、年龄身份等方面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另外她有一副好嗓子,十分高亢,能承担起剧中繁重的演唱任务。

白毛女》作为献礼节目在七大上推出。

公演那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参加七大的代表以及各个解放区的首长几乎全来了。

当时王昆有点紧张,周巍峙又一次鼓励她说:“你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今天这场战斗一定能打赢。

”当《北风吹》的旋律奏响之后,王昆立即沉浸在悲惨的故事中,凄婉的歌声像山泉一样婉转地流淌出来。

“我们一边演,一边流泪,但是能否成功还没有把握。

当时专门有人观察毛主席,结果发现,当喜儿获得解放,舞台上唱起了‘太阳出来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候,毛主席也落泪了。

”演出结束后,中央首长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

196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周年,王昆最后一次演出《白毛女》,那年她37岁。

演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农友歌》,是王昆的第二个艺术高峰。

她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强了湖南民歌的风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主席夸她的表演“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魄”。

王昆就是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歌唱。

培养一批歌手,推出一批作品   1982年,王昆被任命为东方歌舞团团长。

在东方歌舞团时,她培养了远征、郑绪岚、朱明瑛、陈俊华、郭蓉、牟炫甫、索宝丽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如今,这些演员已成为我国歌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家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流行音乐招致了很多批评。

在这种情形之下,王昆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宽广胸怀和一位领导者的高瞻远瞩,她意识到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意识到歌唱艺术应该百花齐放。

同时,她在出国访问中,也学会了用比较的眼光向外部世界学习。

为此她大胆提出必须尽快具有“观众意识”、“市场意识”、“明星意识”。

她强调,表演艺术必须紧贴观众新的审美需求。

唱了几十年革命歌曲的王昆,在流行歌曲刚刚还被很多人认为是“靡靡之音”的时候,就勇敢地站出来支持流行音乐的发展,她甚至对摇滚乐也给予了一定的表现空间。

“一些人说我是引进流行歌曲的‘罪魁祸首’,对我非常不满。

我认为,用不了几年,群众就会把我这个‘帽子’摘掉的。

”   在王昆的力促下,1985年,东方歌舞团策划并推出了一台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节目,也就是在那次演出中,中国第一个摇滚歌星崔健演唱了一首《一无所有》。

崔健演唱的时候,我就坐在台下。

崔健唱‘难道你爱我一无所有’时,我看到有同志退场了,也有人指责我说,你们陕北歌就是这么唱的吗?”王昆回答说:“我是把《一无所有》当成爱情歌来听的。

‘你还很爱我,我一无所有还爱我’,这不是很好嘛!”她说,“而且,这首歌的音乐非常好,能打动我。

所以,我就批准他唱了。

”   “今天的歌手不必踩着我们的脚印走。

”对于新事物,王昆没有“看到新人和新艺术就噘嘴歪鼻的习惯”。

作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王昆获得过国家颁发的金质奖、巴基斯坦总统授予的“卓越明星”勋章,荣获过我国首届“金唱片奖”,被誉为“德高望重的歌唱家”。

夏衍高度评价王昆歌声“朴实纯真、一片天籁”。

茅盾1979年欣然为王昆赋诗:“早岁歌喉动八方,延安儿女不寻常。

新人旧鬼白毛女,陕西江南大垦荒。

白骨妖精空施虐,丹心兰蕙自芬芳。

若非粉碎奸帮四,安得余韵又绕梁。

”   歌坛“伯乐”,甘为人梯   对年轻人、对新兴艺术形式的呵护和培育,成就了如今王昆桃李满天下。

正如她对创新充满热情一样,她对那些寄托了创新希望的学生同样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她的一位学生在《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王昆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我参加‘步步高杯’第六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决赛时,因为作品是我自己写的,配器编曲需要钱,能借的朋友我都借了,最后还是不够,于是便给王老师打电话。

她问我需要多少,我说10000差不多。

她立刻说没问题,你下午过来取吧。

结果王老师把她三张存折都给了我。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王昆收学生从来不要钱,有时还要倒贴钱帮助学生。

歌唱家赵羚回忆王昆对她的教育时说:“王老师上了年纪后眼睛不好,但她每天还坚持读各种期刊和报纸,把有些文章剪下来分类贴在本子上,上课时拿给我读。

我当时真脸红了,觉得这本来是我这个学生该做的事。

课上,她经常给我们唱河北梆子、京韵大鼓,曲曲都惟妙惟肖。

她开玩笑说,你既然觉得好听就赶紧学。

她还常常强调,唱民歌必须要多学中国的传统戏曲、曲艺,那样唱出来的歌才有味道,才有中国音乐的魂。

我想,正是这些积累,才令王昆老师的创作得心应手,她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传承下去。

她几十年如一日地探索,到了耄耋之年还放不下,她曾感慨地说,哪怕把自己最后的生命搭在舞台上都愿意。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