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白话小说的崇实精神

摘 要: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其思想根源的重要方面,是清初实学思潮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深层方面则与社会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密切相关。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体现于小说的创作意图、题材内容、思想内容等方面。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也有过于强调文学社会功用的一面,对小说创作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

关键词:清初 白话小说 崇实精神

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强调文学作品有用于世。其思想根源的重要方面,是清初实学思潮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深层方面则与社会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密切相关。

清初白话小说创作在以下方面表现了崇实精神

清初白话小说的创作意图,就是揭示社会弊端,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样的创作意图,不仅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世情小说,以世情题材为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是这样,其他小说也如此。如陈奕禧在历史演义《女仙外史》100回回评,指出其创作意图是:“古今忠孝节义有编入传奇演义者,儿童妇女皆能记其姓名,何者?以小说与戏文为里巷人所乐观也。……若仅出于正史,其文理,解其情事,夫如是而逊国之忠臣义士、孝子烈媛,悉得一一知其姓氏,如日月在天,山河在地,为人所共由,此固扶植纲、维持名教之深心,《外史》之功也。”①芾斋主人在白话短篇小说《二刻醒世恒言》序言中,宣称此书的创作意图是“备拟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穷工极变。不惟见闻者相与惊愕,且使善知劝,而不善亦知惩,油油然共成风化之美”②。

崇实精神也体现于清初白话小说的题材内容。社会弊端、伦理道德问题成为世情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英雄传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题材内容现实性增强,神怪小说题材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更为紧密。历史演义小说中的时事小说,题材内容本身具有“当代史”的重要特色自不待言,但干预时政的色彩更为强烈。清初时事小说在选材上相对集中于“魏阉擅权”“剿闯”“辽东战事”“抗清”等,前三者是对明末时事小说的继承,而有些时事小说涉及的时政内容更为广泛,诸如封建专制制度、厂卫制度、文官制度、宦官制度、外戚优逸、党争、官场腐败、朝纲混乱、兵权过操等。

清初白话小说思想内容,在这样几个方面体现了崇实精神。首先,社会问题意识。伦理失序、人欲横流问题,是其焦点之所在。前者涉及兄弟、夫妻等家庭伦理关系,朋友、主仆、师生等社会伦理关系,君臣、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后者所涉及的人欲横流问题,清初白话小说与晚明白话小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此相关的晚明世情小说,以世情题材为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对于人的欲望大多加以肯定甚或赞赏;而清初有关白话小说,绝少描写人的欲望尤其是情欲,即便有所涉及,则视之为严重危害世风人心的社会问题,予以指责、否定。其次,揭示、批判社会现实弊端。其大致表现在这样几方面:其一,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包括封建专制最高统治者皇帝滥杀朝臣,重用奸臣、宦官,崇佛尚道,骄奢淫逸,不恤民情等。这些其实是明代诸多君主的真实写照,据清初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记载,明光宗因恣意淫乐而“罢免常朝”,登基皇位仅一个月,即命喪黄泉。清初夏燮《明通》载,明熹宗日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宠信魏忠贤,以致朝纲混乱。其二,揭示和批判政治制度的弊端。诸如宦官专权,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的弊端,官场中结党营私,官府贪污受贿等。其三,揭示党争是明代乃至历代的政治弊端。其四,揭露司法制度的弊端和黑暗。其五,揭示和批判科举制度。其他如官吏不谙世务,互相推诿,武备废弛、空谈心性等社会弊端,也形诸一些清初白话小说作者的笔端。再次,尊经重道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是提倡、宣扬儒家思想,倡导恢复儒家传统思想,力图以儒家思想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摒弃或弱化不符合儒家思想观念的“杂质”成分,向正统儒家思想回归。如关于“义”的思想观念,在明代白话小说中,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小说中,既有儒家思想观念,也有包括市民、农民、游民等下层民众“义”的思想观念,诸如知恩图报、仗义疏财、相互扶助、快意恩仇、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等;清初白话小说中“义”的主导思想成分,则是儒家思想观念“忠义”“信义”及维护社会正义等。

当然,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也有过于强调文学社会功用的一面,对小说创作产生某些负面作用。先谈观念化人物形象,意谓人物形象是以某种思想观念为内涵加以塑造的。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晁夫人作为作品中正面的道德人物,是儒家“仁德”理想人格的典范。她以对家人、族人、朋友、百姓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仁”的爱亲、爱众的道德内涵,显示了仁者的道德风范。薛素姐则是恶德的化身,其恶德主要是违背妇德。妇德的基本内涵是“三从四德”,是儒家伦理规范要求妇女遵守的道德,是女性修养、行为、能力的标准。作者塑造薛素姐这样一个道德的反面形象,是为了以儒家道德观念进行劝诫教化,达到警醒世人,解决社会问题之目的。《醒世姻缘传》还塑造了一批品德恶劣秀才的群像,这些品德恶劣秀才均为观念化的人物,他们是缺德少才的化身,而且还具有批判科举制度的社会功能。观念化的人物形象由于道德教化、演绎世情社会批判等功用,致使小说的人物形象理念化、模式化。但有些人物形象由于反映了其性格形成的现实原因,符合生活情理,较为真实可信,并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因而使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上述薛素姐的形象即如此。

因果报应情节结构模式,在清初世情小说白话短篇小说中普遍存在,其具有惩恶劝善、维护风化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从而使小说情节结构形成某种模式,也显示了小说创作过于强调文学社会功用,对小说创作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清初白话小说普遍出现的大段议论,甚至以议论代替叙述描写,也无疑是过于强调文学社会功用的一面,为小说创作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其实,议论本是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也并非完全排斥议论,但过多的议论,则对小说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造成致命的伤害。

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其思想根源的重要因素,是清初实学思潮中经世致用思想倾向。经世致用思想倾向,关注社会现实,留心经世实务,提倡以实学、实用为思想内涵。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就认识论而言,价值产生并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是客观存在及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以其价值取向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为作者观照社会生活,以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提供了评判标准。诚如理查德·霍加特所言:“一些社会性的复杂的具有价值的结构,常常与个体的价值交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地方,一个表达的文化就应运而生。”③。

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深层方面则与明清时期社会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密切相关。所谓社会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是指思想文化社会化存在形态,也即思想文化下移为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情感态度,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思想文化不是作为一种超越于社会生活之外的思想形态存在,而是作为与现实生活相混融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世俗化、日常化、平庸化、叛逆性、实用化、功利性等思想特征。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其外部原因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相关联。就其思想文化的自身原因看,则与思想文化理论上的滞化有关,而这是思想世俗化必然出现的现象。而只有世俗化思想才能真正进入社会生活,并发生重要影响,从而成为实用化思想。正如葛兆光所指出的:“思想在这时牺牲了它的深刻睿智,却换回了更多的接受者。”④。

清初實学思潮,于心学及晚明思潮有极强的针对性。但二者都与明清时期思想文化世俗化实用化有关。二者的关联之处还在于,其基本的思想理论内涵都是儒学,前者是以儒家思想观念为思想理论核心的学术思想潮流,后者是儒学、理学内部的一种思想理论形态。儒学本身就是具有政治、社会实用功能的思想理论,这成为儒学与理学世俗化实用化思想理论根源。心学与实学皆具有儒学由宋至明清逐渐下移社会生活的特征,就是将儒家的伦理规范、礼教制度社会化、民间化。而心学由于其简约实用的思想方法,瓦解了理学理论的深刻性,既促进了儒学、理学世俗化实用化,也即儒学、理学与社会生活融合,指导、激励人们的道德实践,但也隐含着儒学、理学伦理道德精神、用世精神模糊、缺失的危机。其强调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则在客观上为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崇尚自我,张扬个性,进而肯定人的欲望,怀疑乃至打破经典、权威的束缚,具有叛逆色彩的晚明思潮的滥觞。清初实学思潮,以有用于世的实用化思想特征,强调关注社会现实,也即立足于世俗社会,倡导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影响人心,意在回归儒学的用世精神、伦理道德精神。上述清初白话小说崇实精神,显然与清初实学思潮关注社会现实,有用于世的实用化思想精神的影响密切相关。

① 〔清〕陈奕禧:《女仙外史》100回回评,载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7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782页。

③ 〔英〕理查德·霍加特:《当代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研究的一种途径》,周宪、罗务恒、戴耘:《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④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