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衰老学说之比较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以临床比较为依据,将脾胃虚衰肾气虚衰、气虚血瘀与现代衰老学说进行比较探讨。现代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化等对寿命产生影响,肾气衰与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降低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微循环障碍可导致机体功能减退,证实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故应把中医衰老理论与现代的衰老学说加以比较和验证,让古老的中医加入到现代医学大合唱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衰老脾胃虚衰 肾气虚衰 气虚血淤 蛋白质 内分泌 免疫功能 微循环。

从古到今,人们对衰老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设想。现代医学衰老学说通常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论和环境论。近代诸多衰老学说如生物钟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脑的衰老中心学说等都可以概括在这两大类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无外乎内外两个因素所决定。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互相转化。中医关于衰老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哲学的高度,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结论。有的甚至是天才的预言和命题。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者。第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更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更大。”徐灵胎也指出:“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焉,元气也,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中医文献在肯定“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也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如张景岳对《灵枢》“天年有定数”的解释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则能胜天也。”   中医关于衰老的理论。截至目前,计有五种学说脾胃虚衰学说肾气虚衰学说,其他脏腑虚损学说阴阳失调学说,气滞血瘀学说。近年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衰老理论的研究日趋活跃。笔者纵观中医衰老学说的研究进展与现代医学衰老学说的理论,发现有交织趋同,互相验证的态势。但中医衰老学说理论有鲜明的特色并具有整体观的优势,同时受时代的限制囿于宏观上的推理和定性分析而缺乏微观方面的探求和定量分析。本文就中医衰老学说现代医学衰老的认识从宏观立论到微观分析,从天才的预言到实验室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对照。

1 脾胃虚衰理论和现代医学认识的比较   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异常,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就将受到影响。所以《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衰老的开始。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有人体自身合成,但其材料来源全靠胃肠道的功能,即指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曾指出,蛋白质的变化是变老的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研究较多的是胶原蛋白的变化。动物实验表明,减少能量和降低体温是减慢胶原蛋白衰老的两个途径。这似乎是吃的少更可延长寿命。如果胃功能亢进,吃得过多,产生的能量过大,可促使蛋白质的变化,从而加速了衰老。当然,如果胃气太弱,吃得过少,也会导致蛋白质的变化而导致衰老。再者,胃气衰弱与否,一定会影响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摄取的维生素。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E可减慢衰老的过程。从蛋白质的缺乏与变性,以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对寿命所产生的影响,证实祖国医学认为脾胃虚衰会促使衰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2 肾气虚衰的理论与现代研究的对照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那段经文可以看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肾气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衰老衰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衰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快,寿命也就短。为使读者明确,现将该段经文以肾气为调节引于此:“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我国古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结合临床实践也阐明了肾气衰老中的作用。叶天士在分析医案时说:男子向老,下元先亏;花甲以外年岁,到底下元衰矣;高年下焦根底已虚。他还明确指出。不单是肾衰竭可促使变老,肾阴虚亦然。如他说:“六旬又六真阴衰”“高年水亏”“高年下焦阴弱”。这是叶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的具体发挥。朱丹溪也强调肾阴虚相火妄动,最易导致衰老。如他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津液,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张景岳也认为:“阴虚则精虚,精虚则气无所附,气化之机息矣。肾藏精之所,叫做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并指出“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精之精巧,而实皆真阴之用。”张氏认为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命门为肾之本,阴精为命门之本。景岳虽强调阴精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但更重视元阳。张氏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断定:“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张氏既重视真阴又强调元阳,是从阴阳的辨证关系上讲的。他根据阴阳互根的辨证关系,从而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引起疾病促成衰老的重要原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