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以和:真情洒神州 丹心映香江_青春无悔铸真情 丹心一片

爱国爱港热爱中华   潘以和      潘以和   祖籍广东南海,1929年出生。

香港著名实业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

现任华昌疋头有限公司、华昌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市、南雄市政协委员等职,先後荣获南海市、佛山市、广州市、湖南韶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Poon Yee Wo,   Born in 1929 and his ancestral home is Nanhai, Guangdong province. Poon is a famous industrialist of Hong Kong,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National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He is the incumbent president of Wah Cheong Textiles Ltd., Wah Cheong Silk Ltd. and also the vice president of Hong Kong Region China Peaceful Reunification Association,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a National Patriotic Project Union, committee member of Guangdong Province CPPCC, Fo Shan city and Nanxiong city etc.. He has been awarded successively as the “honorary citizen” of Nanhai, Foshan, Guangzhou and Shaoshan of Hunan province.      潘以先生历任与现任的职务很多,这些头衔与职务,若以所涉地域来划分,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三类;若以职责来划分,可分为工商业界、政界、社团界、教育界等类别。

就算是择其要者,估计在印名片时也要为孰轻孰重颇费一番踌躇。

作为商人,一般会将自己的公司职务放在最前面,但当笔者接过潘以先生的名片时,�发现这张名片的正面只有一个职务,那就是“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如果仅凭这一点,就断言潘以先生国家观念强、重视和统工作,似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话,那麽当你走近潘以先生、全面而深入地探寻他的人生轨迹和所言所行,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体会到他那颗强烈的爱国心、那份浓浓的赤子情。

事业征程――怀兴业报国之志 著人生璀璨篇章      广东南海,人�地灵,英才辈出。

这里曾诞生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民族资本实业家陈启源、戊戌维新运动的大政治家康有为等著名人士。

这片热土就是潘以先生的家乡――1929年,他出生於南海市的西樵镇。

潘家祖上几代人都从事纺织生意。

早在抗战时期,他的家族就已在省、港、澳开设布庄。

潘以和在家乡和广州读完小学、中学後,就到香港深造,学成後继承祖业,在香港经营丝绸、布匹生意。

他认为生活中衣食住行,衣为第一,深信纺织生意大有可为,於是抓住商机,努力拓展销售渠道,使家族事业从他这一代起更加发达兴旺。

新中国成立时,香港工商界不少人士因为缺乏信心,调走大批资金离开内地,撤回香港

然而,潘以和�反其道而行之。

血气方刚的他怀着爱国豪情,把资金从香港调到广州,开办了兆和进出口贸易行。

这一举措令香港同行及亲友们大为惊�,有的朋友还劝他放�北上,不要冒险。

正所谓“少年心事当浮云”,潘以先生�丝毫不为所动,而且怀着爱国之心跨过罗湖桥,进入广州

他说:“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国民党留下一个烂摊子,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整顿,做生意要赚钱,但也要为国家出点力。

”   潘以先生爱国之举,受到广州市政府的欢迎和支持。

他致力於帮助政府恢复进出口贸易,为解放初期的广州工商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6年企业开始实行公私合营,潘以和出任广州市工商联常委的要职,�兼任广州市轻工业品出口公司经理,主持轻纺工业品的出口任务。

他从一个港商,变成了一位“内地�部”。

任职期间,他的实�精神和出色成绩,受到政府和同行的好评,�当选为广州市人大代表,还上北京出席全国工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样的殊荣,令他终生难忘。

人生之路总会有风有雨,不可能一帆风顺。

1957年,潘以和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遣返家乡农村改造。

但他坚信,大风大雨之後定是晴天。

1978年他终於得到平反,不久便获准重返香港继承祖业。

提起往事,潘以和认为“祖国是母亲,自己是儿子,被母亲错怪了,责备了几句,这算什麽呢!”他豁达大度的胸襟,令人钦佩。

返港後潘以和还是做老本行纺织生意。

他凭着家族在香港打下的基础和自己卓越的经营才能、良好的人际关�,很快东山再起,进而鸿图大展。

潘以和身在香港,心�内地,密切关注着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

当中央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欢迎港澳和海外企业家到内地投资创业时,潘以和深受鼓舞,立即响应。

他率先返回内地,为家乡南海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展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业务,又投资100万港元合作开办了纺织厂、电子厂、塑料厂等。

他是广东乃至全国最早回内地投资实业的先行者之一,其爱国热忱,在港澳同行中产生很大影响,接着他又在深圳等地投资办厂。

为了加快祖国西部建设,他在1991年应陕西省人民政府之邀,到咸阳市考察。

这个关中古城的纯朴风情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深深吸引了潘以先生,他当机立断,和几个好友一起创立了“陕西华昌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投资达3000万港元,成为当地外资大户。

建成後的华昌公司成为闪耀在黄河岸边、秦岭山下的一颗工业之星,为祖国西部增添熠熠光彩。

潘以先生以他睿智的商业头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香港内地的商务不断拓展。

此後,他又在香港创办了华昌疋头有限公司、华昌丝绸发展有限公司、国际新能源新技术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均润棉业有限公司,与内地二十多个省市建立贸易往来,产品销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他又将事业拓展到地产领域,在香港广州佛山等地,均有他公司开发的楼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潘以先生怀报国之志、以勤诚为本,以不懈的奋斗与拼搏在人生的旅程中跨越了一座座事业高峰,书写了一页页精彩篇章。

桑梓情深――爱国情浓亦爱乡 造福梓里沾惠泽      财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当一些人创造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财富时,他们也就负有比普通人更多地回报社会的责任。

靠拼搏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自己也拥有财富的人,是令人羡慕的;然而我们还要说,在拥有财富之後,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更令人尊敬。

潘以先生正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

爱国爱乡,惠泽梓里”。

这是人们对他所表达的深深敬意,也是他回馈桑梓、回报社会的真实写照。

多年的拼搏,铸就了潘以先生事业的辉煌。

“逢人渐觉乡音�,�恨莺声似故山”,事业有成之後,潘以先生依然不改其质朴的本色,这表现在他深深的故乡情结与仁行义举之中。

潘以先生认为:“财富取之於社会,当用之於社会。

能够在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後,回报自己的祖国、回报自己的故乡,这也是体现人生价值最好的方式之一。

”多年来,他回馈桑梓、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称许,也受到了家乡父老的爱戴与感激。

潘以先生始终认为,为振兴家乡经济、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办好事、做实事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於是他积极为家乡投资办厂、想方设法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

1979年,刚刚开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潘以先生立即找了几个香港工商界的朋友,回乡投资数百万港元,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办起了棉织厂、民乐工业总厂、西樵塑料�品厂、民乐电子等多个企业。

数年後,完成补偿额,这些工厂悉数送给西樵镇及民乐乡。

潘以先生还认识到,家乡经济要发展,光有钱物的直接援助还远远不够,“予人鱼不如予人渔”――要保持强大的後劲就要靠科技的带动,要发展教育,要培养大批人才。

因此每次回乡,潘以和都要向当地�部群众询问文化教育的情况,到一些学校探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当他得知老家民乐管理区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因长期经费不足,校舍和设备十分简陋,立即慷慨解囊,捐资70多万港元扩建了儒林小学校舍,资助40万港元兴建了志仁图书馆和潘宝来教学楼,又出资30万港元为民乐小学更新了设备。

据不完全统计,潘以先生在家乡南海西樵参与捐赠的项目还有:福地新村文化室、西樵侨联会、西樵敬老院、南海中医院、南海文化基金会、南海儿童福利基金、西樵中学、志仁图书馆、民乐大桥、镇老�部所、罗村一中、百西水泥公路、百西小学、海口公园、镇江楼、南海观音等;在佛山市,潘以和捐赠的有:聋哑学校、元甲学校、蓓蕾幼儿园、政协佛山港澳委员基金、佛山图书馆、潘以和图书阁、石湾医院、佛山医院、佛山工商大厦等。

对於曾经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广州市,潘以先生也是一往情深,每当有需要,他都给予大力支持。

广东省教育基金、广州教育基金百万行、广东省残疾人基金会、广州颐老院、广州慈善医院、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学、培正中学、培正商学院、广东工商大厦等,都曾获潘以先生解囊相助。

他不但自己出钱出力,还发动香港社团共襄善举,如每年的广州市教育基金百万行期间,潘以先生都会在香港组织大队人马赴穗参与支持。

在近年的华东水�、华南水�期间,多个社团捐款中,都有潘以和的名字,而在援助卢旺达�民、香港乐施会筹款的贫富夜宴上,又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众多的捐赠中,潘以和最热心教育事业。

他说,每当自己再次视察曾捐赠的学校,或遇到在那里工作的人,知道学校办得好,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便会感到欣慰不已。

投身社团――竭心尽力为公众 回馈社会品自高      潘以先生不仅是一位成绩超卓的爱国实业家,也是一位备受称道的社团人士。

在繁忙的商业活动之馀,他总是想方设法抽出时间,参与众多的社团活动,而且他有领导才能,又乐於付出,真诚奉献,既出钱又出力,虽然事业上比较成功,�没有架子,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令人钦佩,人称他是逢会必到的“和叔”。

数十年来,他创办和参与的祖国内地香港社团机构不胜枚举。

可以说,他将社团作为联结香港内地的一座桥�,使之起到促进经济贸易、沟通商情民心的作用。

潘以先生发起�创立了香港佛山工商联会、香港南海西樵同乡会。

还担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董、旅港南海商会当然理事、香港中西区各界协会副会长、香港湾仔区各界协会名誉会长、香港纺织商会副监事长、香港广州地区联会副司库、香港广东社团名誉会长及会董、香港国际投资总商会名誉会长、香港潘氏宗亲会永远名誉会长多个社会公职等。

祖国内地潘以先生身兼广东省政协(第六、七届)香港委员、佛山市政协委员等职。

此外,他还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广东总商会常委、广东省扶贫基金会名誉会长、广州慈善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外商公会常务理事、穗港澳纺织联谊会副事长,以及海南大学、广州培正中学校董及广州大学海外联谊会顾问、广东省海外联谊会顾问等。

很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事社团工作更是如此――从社团的发起、组织,到运作、参与,哪一个环节都可谓繁杂琐碎,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潘以先生多年来�毫无怨言,而是始终全情投入,总是尽一切可能去参与社团活动,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在他看来,数十年参加社团工作,广交朋友,增长见识。

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参加社团,千万不可藉此牟一己之私利,社团工作的宗旨当是回馈社会、造福社会。

有机会和志同道合者一起为社会作贡献、为民众谋祉,实在是一件最有意义不过的好事”。

寥寥数语,真心可�。

其实�与奉献精神,实在是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

香港有许多爱国社团,为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加强与内地乡亲、同行等阶层的团结创造了有利条件。

潘以先生十分重视爱国社团的作用,经他组织和参与的就有几十个,其中他和李树繁先生等好友发起创建的香港佛山工商联会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成立後,他先任副会长,後连任会长,该会成员开始是以佛山地区工商界人士为主,後来发展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著名爱国社团,每年举行庆典大会时,筵开百席,宾朋满堂,显示出一派兴旺团结的气象。

如今,香港佛山工商联会与广州佛山、中山、深圳、珠海、以及北京、上海、广西等省市的工商联建立了紧密联�,各项交流活动十分出色,如组织香港足球队赴佛山比赛,请歌星到中山表演,组团北上北京观光、考察等。

在长期投身社团工作的过程中,潘以先生也认识到,发展香港内地的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发动更多的人士共同来关心慈善、推动公益。

为此,在1997年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潘以先生香港慈善界几位朋友一起,组成了香港慈善界人士访京团到北京访问。

潘以先生是团长之一,香港不少社会名流、工商界精英都应邀参加此团。

访问团筹集善款200万港元200台彩色电视机和200台计算机,通过国家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捐赠给贫困地区办希望工程。

此举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港澳办、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热烈欢迎。

贾庆林、吴仪、王兆国等中央领导人都接见了访京团全体成员,这次香港慈善界人士访京团取得圆满成功,对推进内地香港公益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意义非常深远。

维和促统――情洒神州盼一统 一片丹心沥赤诚      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令人欣喜的是,有许许多多炎黄子孙,为了实现伟大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潘以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潘以先生的骨子里,蕴藏着浓浓的中华情,他身上流淌的血液里,�动着殷殷的爱国情。

如果说广袤无垠的神州热土是他的根,那麽他就是在用赤子的千般情来滋根润土,用儿女的万般意来描图绘画。

作为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副会长,潘以先生身体力行,所作的工作和成绩有目共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喜事,也是潘以先生人生中经历过的一件大事。

他�同国家关於“一国两�”的构想,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香港现行制度50年不变的方针,有利於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其实潘以先生虽然早已过花甲之年,但仍不甘落後,在他担任领导的社团里,发起成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委员会,组织与内地的各种交流活动。

在1996年底香港特区推选委员会成立前,他积极报名参选。

尽管仅以几票之差落选,但他�不气馁,“重在参与,而不在於结果”,潘以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的筹备、推选等工作,意在尽一份“港人治港”的责任。

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日子里,潘以先生团结香港爱国人土,拥护国家制�的有关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基本法》。

当殖民主义者背信�义,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造麻烦、�造困难时,潘以先生与许多爱国人士一道严正发表声明,坚�支持特区筹委会。

潘以先生相信,不管香港回归道路有什麽波折,只要有强大的祖国做後盾,有广大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香港就一定能够平稳过渡,开拓出其辉煌的未来!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继而澳门也圆满回归,和全国人民一样,潘以先生也热切盼望台湾能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

2002年11月3日,香港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在香港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万国权,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梁肃戎专程应邀来港出席会议。

这是港区和统会自2000年1月成立以来,充当两岸沟通桥�,积极进取开展和平促统工作,走向新历史阶段的一个总结性盛会。

潘以先生被推选为副会长。

在大会上, 潘以先生积极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而“台独”是台湾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希望台湾同胞为祖国和自身利益着想。

他说:“和统会是一个新的团体,但成立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出钱出力,令和统会能够迅速成长,�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尽一点力,我们感到很荣幸。

在开展会务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更多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实际情况。

例如今年初到台湾访问,便感觉到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其实是不清楚,因此需要与台湾多些交流,包括经济、交化、教育等方面,同时,我们也希望中央政府多听一听台湾人的心声。

”   潘以先生还谈到:“祖国的统一大业,每个中国人都应当尽一分力量,参加和统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持这一信念的。

我们希望以後能多开展活动,多作交流,即使是牺牲个人精力、时间及出钱出力,只要有利於祖国的统一,我们都会尽力去做。

有人认为统一是国家大事,不用一般市民去管,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地付出,必能唤起全球华人,包括台湾人民的认同。

事实上,中央政府对香港和统会亦十分重视,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

”   如今,潘以先生虽已逾古稀之年,其勤勉之志和爱国之忱�丝毫不逊於青壮年。

他不分寒暑、不辞劳苦地辗转奔波於香港内地之间,不仅努力拓展自己的事业,还积极向港澳同胞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宣传祖国良好的投资环境,旨在发动更多的港澳实业家到内地投资兴业。

後记      一个人事业的畅达兴盛,必然是他用智慧、心血和精神追求同铸的丰碑。

这是一条亘古未变的真理。

通过对潘以先生的专访,笔者更为真切地感悟到:求索不息的足印是人生的真实印证,以真心投入必将收获丰硕的人生。

而他对祖国的一片丹心、满腔真情也必将馨溢青史,熠熠生辉,必将照亮後来者探索和实践伟大祖国的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及和平统一大业的前进之路。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