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里北京风景

电影里的北京风景

前两天写回忆文革的文章,顺便在网上搜些历史文献,那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点来点去,点出电影《祖国的花朵》来了。电影摄于1955年,说的是五年级小孩的事,班里有个小男孩江林,打架,上房,学习不好,还没入队。而且长了个胖嘟嘟的脸,和我有点像,所以特别喜欢这个电影。1955年我正好升入五年级,全班也就我一个没入队,也是因为调皮贪玩,上课睡觉,作业马虎,不听老师话,所有10岁男孩的坏毛病我几乎都有(但是没有旷课,逃学,撒谎,抄袭,骗人,小偷小摸等野孩子坏毛病)。别的孩子是九岁三年级入队,我是11岁升入六年级才入的队。到了初三别人都15岁超龄或入团了,班里也就没有少先队组织了。满打满算,我也就带了不到3年的红领巾,而且是我一生唯一参加过的政治组织。

这部电影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儿童最喜爱的歌曲,六十年来为多少代少年传唱,像我这样年近七十的“古稀”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我每年回国,都要到北海走走,徘徊于太液之滨,琼岛之上,仰望白塔,漫步绿树红墙之间,追寻童年的足迹。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再去划船,因为现在全是电动荷花艇,再也找不到荡起双桨的感觉了。我发现电影里的北海景观和现在有很多的不同。当孩子们在五龙亭上岸时,那里还没有汉白玉栏杆,而且现在游船上的人也不允许在那里上岸。背景里,国防部大楼还被脚手架围着,正在施工。万佛楼的屋顶高高地耸立在古树后面。万佛楼的万尊金佛被八国联军抢走了,但楼还在,直到1965年才被解放军拆了。那时林彪掌握军权,拆佛楼造孽啊,六年后林彪死于非命。

那时候的五龙亭没有汉白玉围栏。

还有一段是中队长杨惠明和两个小女孩找江林,可是他出城钓鱼去了。仨女孩一路疯跑,第一个镜头是阜成门外和西直门间的护城河畔,远处依稀可见西直门箭楼,河水清波荡漾,城墙古朴凝重,河边绿柳成荫,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城乡结合景色。第二个景色是三里河钓鱼台附近,小河流过,野草丛生,背景是正在建设中的经委大楼,梁思成设计的那批绿色大屋顶建筑之一。那里的电车站叫“经委会”,不知道现在改没改。第三个景色是从北京展览馆后面的长河边拍的,一片农田野地,长河是当年慈禧去颐和园走的水路。展览馆正在修建中。可见影片时1954年夏天拍的,因为展览馆1954年就开馆了。这三处景色现在来看,都在城墙外沿护城河一带,但距离也不近,差不多是从阜成门走到钓鱼台,再到展览馆,三个小女孩跑到远郊区,又是河边又是野地,家长知道吗。我当年和邻居大小孩从西四出了阜成门玩,就被祖父训斥,说我不和家里说就跑郊区河边玩,出事怎么办。

电影里小船是从这三个桥洞里穿行出来的,现在封了,船过不来了。

最后找到江林的地方最不可思议,居然是北大未名湖。且不说一个小孩扛根钓鱼竿能不能进了北大的门。西直门北大来回车票就3毛,他家生活困难,三毛钱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饭钱,他出的起吗。看来看电影不能较真,看看热闹就得了,像我这么挑毛病,电影没法拍了。

最后入队仪式是在颐和园知春亭,镜头里是我最迷恋的风景,每年到北京, 我都会专程去那里留下几张照片,那个景色我永远拍不够。六十年过去,景色依旧,只是孩子们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天真纯洁的心灵和那个时代一起消失了,那些满怀激情的少先队员,那庄严的入队式再不会有了,那激动人心的宣誓“时刻准备着”再也听不到了。世界变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