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的口语化和规范化】 导游口语的规范化

广播是通过电波靠声音进行传播的现代化传媒工具,它的特点是只可耳闻,不能目睹,而且稍纵即逝。

因此,广播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广播语言必须做到口语化规范化

广播与电视、报纸、杂志不同。

广播是靠耳朵听的,用耳朵听比起用眼睛看,在接受上有些困难。

人们在看书或看报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一;遇到不懂的句子,可以多看几遍,直到弄懂为止。

广播就不同了,听众没有听懂,播音员还是要继续往下播,不会停下来,听众一句话听不懂或者是一个字没有听清楚,就会影响到对整篇稿件内容的理解,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

同时,广播听众比起报纸杂志读者来说,听众面比较广泛,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互不相同,各有差异,要做到他们都能听懂,广播语言必须口语化

所谓广播语言口语化,通俗地说就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使人一听就懂。

广播语言怎样才能做到上口顺耳呢?   语音上口顺耳

广播主要靠语言声音为表达手段,因此,要使广播语言上口顺耳,就要在语音上狠下工夫,其中包括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避免同音误听,就是防止由于同音(或近音)异义引致的理解出现偏差,如“期终考试”,就容易理解成“期中考试”,这样改成“期末考试”就可以避免出现误听误解。

还有比较常见的一句话就是“经过认真地检查,他们的产品全部合格”,初听下来,人们很可能认为这家企业的产品全部都不合格,而改为“他们的产品全都合格”就可以避免这种同音误听的现象。

如此等等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纪委――计委、妇女――父女、致病――治病、淘气――陶器,等等。

二是要防止汉语中连音、变调引起的音、义改变造成的误听:比如买马――埋马、起码――骑马、组长――族长等,对这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句中很容易产生歧义,在日常广播用语中就要做适当处理,减少上声相连。

三是发音相同和相近的字在一句话里要注意尽量隔开。

如“他的一席话,使市十四中的师生们很受感动”、“他和何同志都来了”等。

四是尽量使用开口呼的字词,像“数、雾、母、女、志”等韵母组成的词怎样用劲也比不上“阿、拉、乐、望”读出来昂扬响亮。

因此,在日常的广播采编工作中,我们就需要把日――号、余――多、至――到、与会――到会、立即――马上、跟(与)――和、于――在做改动。

五是把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

这样,一般来说,双音节调比起单音节调播起来更加上口,听起来更加顺耳,比如:现――现在、前――以前、时――时候、如――例如、曾――曾经、日出劳力――每天出动劳力、边挤边搅――一边挤一边搅。

六是要音节整齐,平仄交错。

有人说中国人说话像唱歌,这充分体现了汉语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而广播语言,就要充分展现汉语的这一魅力。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就非常好地展现了汉语言的音韵美。

七是适当选用双声叠韵词。

如上面所举出的“虚心”(双声)、“骄傲”(叠韵),还有芬芳、火花、留连、抑扬、共鸣、源泉等。

在用词上下工夫。

就是要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词语,这里面包括把书面语、文言词改为口语词,如:日益――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宜于――适合于、闻讯――听说、分赴――分别到、主旨――主要目的等。

要用普通话语词,慎用方言土语。

如玉米――玉蜀黍、棒子、包谷,俺――阿拉,盖了帽了,堂客等。

专业用语要做解释,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大中学校的串讲、泛读、精读等。

不滥用简化词、滥造生词,如广院、仓管员、司售人员等;又如G7G8(七国集团、八国集团)、WTO(世界贸易组织)、BIT(双边投资协定)等。

要采用口语化的语句结构。

这里面包括尽量使用短句、简单句,少用长句、复句,不用倒装句。

如倒装句:“北京你去了吗?”在广播中就应改成:“你去北京了吗?”   对一些标点符号做视听处理。

比如:“广播――不用纸张的报纸”,在广播语言中就要把破折号做文字处理,改为“广播人们称它是不用纸张的报纸”。

再说“学生、家长”和“香蕉、苹果”中的顿号,如果用汉语“和”加以间隔,就不至于使人理解为“学生的家长”、“香蕉味的苹果”了,还有“他喜欢《中国青年》,她喜欢《中国妇女》”应该加上“这本书或这本杂志”就更容易让人理解了。

以上,我们简要从语音、用词、造句和标点符号等几个方面简单谈了广播语言口语化规范化方面的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也都是我们广播工作者几十年来都在努力解决的传统的语言表达问题,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们在长年的广播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然而,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一些新的问题逐渐地出现在我们广播人的面前,这就是如何对待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如何对待越来越多的流行的所谓时尚语言、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缩略语,而这些语言正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播音员、主持人加入到广播队伍中,而逐渐在广播中传播甚至泛滥。

比如“PK”、“886”、“IT”、“博客”、“粉丝”、“玉米”等不一而足。

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有一个长期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因此,由于交际领域的不同、交际词语运用时间长短的不同、交际地域的不同等,会造成某种语言交际中遇到障碍,如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域的交际困难。

如青少年网络语言会在虚拟社会流行,却会在现实的成人交往中遇到障碍,社会某个领域的时尚口语在正规公文交流中遇到障碍等。

客观地说,作为新闻媒体不应该排斥新鲜语言词语,然而广播是一种对象十分广泛的现代化传播媒体,主要面对的是社会上各个年龄阶层的所有群体,所以语言口语化、通俗化与广播语言规范化要求就难免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只有通过广播工作者的精心再加工,才能达到交流通畅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在针对网络青年的广播节目中,为了贴近听众而使用网络语言,但同时我们也要照顾到收听节目的其他更广大的听众

把诸如“886”、“7456”作出“拜拜�”、“气死我了”的解释,不然广大听众真的要说“气死我了”。

同样,我们在播音主持娱乐节目时,最好也把“粉丝”、“玉米”之类的时髦语言变成歌迷、李宇春歌迷,以免害得广大听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总之,广播语言的运用,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其实它是一个如何对待听众的严肃问题,因此,使用规范化的口语在广播语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就会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听众理解上的盲区,使人不知所云。

广播语言做到口语化规范化,首先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群众观念。

其次,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

此外,更需要通过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学习群众的语言

只有这样,广播语言才能真正做到口语化规范化,使老百姓喜欢听,听得懂。

(作者单位:新乡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施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