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公企业流动党员发展的原因与研究意义

摘 要:伴随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发展,进城务工的流动党员呈现出了数量逐年上升、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流向分布越来越广、流动成因多元、流动时间延长等现象。其发展原因既有非公企业发展对人口的吸纳、开放的户籍管理政策和灵活的就业政策,还有高收入的吸引和市场要素的刺激、产业集群效应提供了创业空间。在目前对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还薄弱的背景下,从其现状出发加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发展;成因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76—02      “流动党员”是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在不同产业、行业、地域之间流动的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员,是由于就业和居住地变化,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活动的党员。近年来,伴随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具有党员身份的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愈来愈广。从而使企业党员的来源、生活环境及思想意识形成日趋复杂化,给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难度。为此,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使流动党员流而不散、动而不乱,在流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成为各级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党建专家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发展的现状      非公有制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当具有党员身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被改制或破产或重组或下岗在家或大零工的原公有企业党员、自主就业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军队复退人员受雇于非公有制企业后,他们就成为了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流动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统计,到2005年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共党员达286.3万人,还有8l万名中共党员来自个体工商户。到2007年,全国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党员已有318万名。其中,由公有制企业干部变为私有制企业党员的占43.4%,由非企业党员下海创业的流动党员占35.2%;由私有制企业主发展成为党员的占21.4%。二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素质结构在变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流向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主要是原一线工人、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么,进入本世纪后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员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在增加。如果说以前流动党员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男性流动党员为绝大多数,女性流动党员很少;青壮年党员多,老党员很少;文化层次低的多,文化层次高的少),那么,近年来随着流动党员来源的日趋复杂,其“三多三少”的现象也在发生变化。据调查,近年来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女性党员选择到非公企业就业的人数在增加,且有不少女性党员表现不俗对流动党员结构比例的改写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流向分布在变化。流动范围从省内或周边省内流动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流动,且流动越来越频繁。即使在青海等欠发达的省份,党员的年均流动增长率也达到了10.15%。从流动党员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来看,其流动范围广,流向分布高度分散。同时,党员流动具有“双向性”,具有“扎堆性”。四是非公企业流动党员流动的成因具有明显的就业因素。从流动党员的现实就业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农村党员流动是为了谋生的需要,主要有企业、建筑工地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企业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等四大类。五是流动党员流动时间在加长。部分流动党员呈现出时间、地点、居住地相对固定的特点,大部分流动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市场经商、打工,有相当一部分从“游牧型”转为较长期的固定的工商户。目前,劳务人员也由较短的几个月发展到半年乃至一年以上。      二、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发展的原因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需要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据统计,从1990—2005年这15年中,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从不足100亿元增加到6.1万多亿元;年营业收入从1万亿元增加到20.2万亿元;从不足10万户增加到了430万户:所雇用的人数从不足150万增加到了14000多万。2005年和2006年,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依然占上风。公私企业就业的人数比重分别是38.75%:61.25%和32%:68%。   二是不断开放的户籍管理政策和灵活的就业政策为党员流动提供了便利。国家和地方对取得城市户口和暂住证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放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限制进一步放松。1997年,国务院允许农村流动人口在指定的小城镇获得当地户口。2001年,流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小镇和城市。2003年,国家废除了用来拘押未经登记的流动人口的强制性收容遣返制度。2004年12月,又废除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近年来,一些城市如成都等地规定,在当地购买了新房,或进行生产性投资,租房暂住满一定年限,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就能拥有常住户口。还规定,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可在本人产权房屋、单位集体户、亲友处办理本人人户;而此前,只有大学本科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这些新户籍政策的出台,对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口流动壁垒,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风险和成本,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合理的人口流动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配置。2000年以后,国家不仅逐步取消对农民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而且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时,还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城乡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期”。由于允许人们的居住地和职业可以自由选择,故在外资企业和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象经常变化。   三是高收入的吸引和市场要素的刺激。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既已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充分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外来流动党员。同时伴随这些地方市场、资本的向外扩张和对外技术交流的加大等,也造成了大批党员的“外流”,出现了流动党员“双向对流”的现象。   四是产业集群效应提供了创业空间。流动党员的聚集能带来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区域块状经济特色明显,产业链长。产业集群明显的地方,为各类高素质的务工经商人员的创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或经商办厂。      三、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研究的意义      从目前对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研究来看,其成果是显著的,增进了人们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基本解决了在非公有制企业要不要建立党组——织,如何建立党组织等问题。同时,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材料基础。当然,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

的。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地位确定以及如何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等方面的论述还较模糊。二是对流动党员管理研究相当薄弱。即使涉及到流动党员管理,也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且大多局限于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对大中专毕业后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下岗转岗后成为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等层面的流动党员管理缺乏专题研究。三是对流动党员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还没有纳入一体化范畴进行研究。四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管理对策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分析,缺乏因“企”制宜、分类组建、灵活管理,往往生搬硬套,嫁接公有制企业党建管理办法。   基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存在以上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加强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1.学术理论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管理的专门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课题抓住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已往常被人忽视的“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有助于深层次挖掘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薄弱的原因,探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毕业生就业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管理党建工作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而且有助于贯彻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精神,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丰富新时期党建理论,填补这一领域学术理论研究的不足。   2.时代政治意义。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既是非公有制企业主的“雇员”,又是党在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党的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载体。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增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意义。   3.实践借鉴意义。非公有制企业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目前企业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通过研究,如果探索出流人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管理的择优方案,就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全程动态管理;如果对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管理、监督、服务等,就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全面管理。可见,加强本课题研究具有践行人本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0.   [2]傅桃生.徘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德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J].党建研究,2000,(4).   [4]中共渝水区委组织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研究报告[J].企业党建,2003,(10).   [5]郑法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EB/OL].泗阳县木业商会网站,2007—11.   [6]郑科扬.姚林海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调整[J].党建研究,2007,(10).   [7]马智勇.姜 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考教育,2004,(1).   [8]郭 海.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对策研究[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3,(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