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示范区 湾区先行先试]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示范

空间的力量。

一个培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聚集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人才交流由来已久,拥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与优势条件。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教育合作愈加活跃、深入密切。

毫无疑问,空间的力量正在迸发,并日益壮大。

随着《纲要》的出炉,体制机制创新有了政策支撑,三地优势将被广泛激活。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将更加纵深与广阔;从人才环境到人才政策,从人才层次到人才待遇,珠三角九市有望借鉴港澳经验,共同营造大湾区良好的人才氛围,让国际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凡一流湾区,都有一流教育与一流人才的集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大湾区发挥改革、开放、合作的先行先试优势,充分利用空间优势,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打造教育人才高地,为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值得期待。

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要素,凡是世界一流湾区都是教育人才的高地。在新鲜出炉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教育人才高地。《纲要》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如何实现目标?《纲要》做出了重要部署。

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机制将更优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要素,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真正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凡是世界一流湾区都是教育人才的高地。他认为,“《纲要》将打造教育人才高地进行专门章节阐述,并作重要部署,既有远见,又有战略意义”。

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同时,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众所周知,粤港澳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以高等教育为例,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有高校180多所,拥有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就在去年年底,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协议。去年11月,粤港澳大湾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成立,首批上线课程398门。基础教育领域的姊妹学校缔结计划更是已开展多年,粤港姊妹学校缔结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至2018年9月,粤港缔结姊妹学校共674对,粤澳姊妹学校69对。“《纲要》对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撑,有利于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成教育人才高地。”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表示。

国际教育示范区有政策引导意义。

纲要》还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让毛艳华印象深刻。“在规划纲要中,专门明确‘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这为大湾区成为高等教育先行试点,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口子。”毛艳华认为,国际教育示范区将强调开放,将加快教育的国际化,引进港澳和海外知名高校大湾区办学,对探索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改革试点都有重要意义。

陈鸿宇对此也表示,国际教育示范区将是优质、开放、多元、多层次的。“示范区本身就赋予了探索的使命,对联合办学、国际化教育均具有政策引导的意义,通过示范区可总结具有可复制推广意义的经验”。

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人才政策不断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人才聚集,有条件,有基础,有进展,未来还要靠深化改革。”陈鸿宇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毗邻港澳,来自港澳的管理、金融、技术等人才为珠三角发展贡献了力量。“这种条件是内地其他省份所没有的。”他认为,《纲要》的发布,给三地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

纲要》提出,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素,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才能达到优质配置。”对此,陈鸿宇认为,要素自由流动恰是港澳的独特优势。在他看来,人才能不能聚集不是简单的人才政策问题,除了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实现优胜劣汰,良性竞争。“一个拥有很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同时拥有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的区域,人才就会聚集,从而形成人才高地。”陈鸿宇强调,《纲要》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既有很高的战略站位,又很接地气。“《纲要》对三地政府、社会关切的问题有所回应,既是高屋建瓴的纲要规划,也是具体政策指引。”。

毛艳华认为,湾区将注重国际高端人才引进。而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等均是打造人才高地的具体举措。《纲要》还提出,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毛艳华认为,这一规定有望激活和突破现有人事制度的框架,更为灵活地推出市场化人事待遇,与国际接轨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强调了人才引进与管理的政策创新,制度突破。”。

看《纲要》。

●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探索采用法定机构或聘任制等形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和管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