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和护理现状

【关键词】 透析;肾透析血管通路导管,留置;护理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技术的先决条件,如何保证及时有效的透析效果,必须首先建立血管通路,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透的基本保证[1]。我们在理论上和临床工作中进行了追踪和探索,现综述如下:

1 血管通路的选择。

1.1 临时性血管通路 包括动静脉直接穿刺、动静脉外瘘及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2]。

1.1.1 直接动静脉穿刺 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毒物、食物等中毒需急诊透析的患者,最好采用暂时性血管通路[3]。动脉以桡动脉为主,其次为足背动脉作为血管通路的引血端;静脉以同侧上肢肘正中静脉为主,其次是对侧上肢肘正中静脉或双下肢大隐静脉作为血管通路的回血端[4]。此法操作简单、方便、部位表浅、成功率高[5],但易损伤血管、有局部血肿形成等不足之处。

1.1.2 动静脉外瘘 动静脉外瘘尽管可以解决急诊透析问题,但由于存在血栓形成、感染、脱出等严重的并发症,侧肢活动受限、不能浸湿,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一般不主张长久使用。现已被动静脉内瘘取代。

1.1.3 股静脉置管 主要用于紧急抢救病人或周围血管路径差的病人。使用单针双腔透析导管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此方法风险小、安全,其优点是血流量丰盈、重复治疗时不用反复穿刺,但穿刺针价格较贵,易发生感染、病人活动不便等。病人躁动不安不能配合治疗多选用股静脉置管法[4]。

1.1.4 锁骨下静脉置管 采用涤纶套单针双腔透析导管不易发生局部感染,易固定、美观、活动方便,患者乐于接受[6];但危险性和操作技术难度大,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如误穿动脉、血胸、气胸、臂丛神经损伤等发生率高达42%~50%,远期并发症则包括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导管功能障碍[7]。

1.1.5 颈内静脉置管 血流量充足、恒定,不受体位影响,活动方便,易固定、便于护理,不易损伤胸膜,血流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发生率低[8]。

1.1.6 颈外静脉置管 具有简单、快速、安全、有效等优点,适用于紧急透析时的临时血路建立及内瘘成熟前的血管通路[9]。

1.2 长期性血管通路

1.2.1 自体动静脉内瘘术 为终末期肾功衰患者创建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内瘘对透析的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内瘘成熟约需4~6周,一般术后4~6周才开始使用,以便静脉端充分扩张,避免吻合口狭窄内瘘闭塞[10]。

1.2.2 钛制轮钉内瘘 该手术简单、安全、可靠、出血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长期使用不易发生栓塞和“窃血”征象,成熟期短,吻合口小,不易发生心力衰竭[11]。

2 血管通路护理   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由于血管通路并发症(感染、出血、血栓、闭塞、疼痛、狭窄)的发生,使透析效果不佳,甚至危及生命[12],如何使用和保护血管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1 直接穿刺血管路径的护理 ①向病人或者家属讲解血透治疗的目的、意义、必要性;②常选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进行穿刺,每次进针的角度、方向、深浅完全一样,假性动脉瘤方能形成,假性动脉瘤血流量充足,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改变血流方向,不影响局部微循环,可减少和延缓心衰的发生,避免局部水肿[13],以后可以在假性动脉瘤上穿刺静脉回路首选双上肢的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③透析过程中观察有无血流量不足,及时调整针尖位置,如出现血管痉挛时,给予局部热敷,必要时用血管解痉药;④透析结束用创可贴外贴针眼,用无菌纱布卷置穿刺点上拔出针头后按压局部并用弹力绷带环压止血,动脉点压迫2~4h拆除绷带,静脉点压迫1~2h即可;⑤透析后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肢体有无肿胀、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循环情况,穿刺肢体24h内避免受压、测血压、穿刺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血肿一旦形成,给予局部冰敷后,用新鲜马铃薯薄片敷于患处,2~3h更换1次,或者用毛田七草药搓碎湿敷于局部,达到活血化瘀功效,临床效果显著。

2.2 静脉置管护理

2.2.1 穿刺部位的护理 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痛、热及脓性分泌物;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根据创面情况宜选择每天2次更换敷料1次[14],选择无菌透明薄膜敷料效果最好[15]。

2.2.2 单针双腔透析导管护理 透析前拧开透析接管的肝素帽,常规消毒导管末端后用注射器抽吸管腔内的肝素钠盐水,如无血栓,从静脉端注入首次肝素量(20mg),连接透析管道即可进行透析,连接处用无菌治疗巾包好;透析后,用生理盐水将双腔导管冲洗至无血后注入肝素钠盐水(5mg)夹紧管道,拧紧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好固定于皮肤。常规每日用稀肝素盐水通管,观察有无血凝块,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坚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在装卸接头时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1],每次透析更换肝素帽,不能重复使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