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型手夹板在上肢神经损伤后的运用

【关键词】 动力型手夹板 上肢 神经损伤

手外伤伴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由于神经损伤恢复时间较长(6个月~2年),会造成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动力型手夹板在手功能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手夹板设计的目的是谨慎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肌肉不平衡收缩力,矫正或控制僵硬关节及丧失主动活动的关节,以增加或替代关节活动[1]。2005年11月至2007年7月,作者将动力型手夹板运用于神经损伤患者功能康复中,保持患肢正确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障碍和畸形[2],对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4例典型病例配带动力型手夹板后的情况,作一简单的描述。 代写论文。

1 临床资料 毕业论文。

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手外伤术后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32.75±10.5)岁。病程3~6个月。例1,男性,32岁,右肱骨中下段骨折伴桡神经完全损伤,当地即行右肱骨中下段切开骨折复位、内固定、桡神经修复术后1月余,右手伸直位时,腕关节下垂80°左右,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及其他4指的掌指关节不能主动伸直,拇指不能桡侧外展,神经干叩击试验肘关节下3cm阳性,患者握力减弱、持物不稳、精细动作明显受损等临床表现。例2,男性,24岁,前臂切割伤伴尺神经不完全损伤,急诊行清创、尺神经修复术后1周,环 、小指呈爪状(掌指关节过伸5°、指间关节屈曲10°)左手的无名指右侧和小手指左侧感觉麻木。例3女性,30岁,尺桡骨下段闭合型骨折伴尺神经不完全损伤,当地予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2月余,环 、小指呈爪状(掌指关节过伸15°、指间关节屈曲10°),握拳时环、小指指关节屈曲45°,小指桡侧浅表触觉麻木 小鱼际萎缩明显。例4,男性,45岁,前臂刀刺伤后导致正中神经完全损伤,当地 医院 行前臂清创缝合,正中神经修复术后2个月,出现“猿手”(拇指处于手掌桡侧、不能掌侧外展以完成对掌及对指、并存在大鱼际肌萎缩)。所述4例患者均有握力减弱、持物不稳、精细动作明显受损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1)桡神经损伤导致腕屈位时以动力型手夹板矫正固定(图1)材料:3.2mm低温可塑板、钢琴钢丝、皮指套、魔术贴。制作方法:手腕40直伸,掌指关节40°屈曲(如有神经受伤早期—手腕直伸0)。注重主动屈、被动伸训练。(2)尺神经损伤动力型手夹板(图2)材料:2.4mm低温可塑板、钢琴钢丝、魔术贴。制作方法:防止掌指关节过度背伸,允许环小指指间关节能完全伸展。注重指外展、内收的训练。 (3)正中神经损伤导致腕伸位时以动力型手夹板矫正固定(图3)材料:2.4mm低温可塑板、钢琴钢丝、国产皮筋。制作方法:把拇指固定在对掌位,把指间关节维持在中间直伸/功能位;防止掌指关节过度背伸。注重训练手指的屈伸,对指、对掌功能。 代写论文。

1.3 锻炼方法 日间佩带—手指主动屈曲(在支架内)及被动直伸。配合作业 治疗 (患者在家中即可完成),术后早期1~4周),患者如利用橡皮泥,皮球,揉面、玩扑克牌等简易有效的方法。术后月余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包括运动、自理、家务活动等),例如穿衣、梳洗、进食、如厕、开关门、打字、操作电脑等日常生活能力锻炼[3]。指导患者进行感觉功能的训练,让患者区分温度(如冷、热)、形状(如圆柱、立方)、大小(如大、小)、质地(如粗、滑)硬度(如硬、软)、材料(如木棉、尼龙)及重量(如轻、重)的刺激[4]。 定期回访, 随时调整锻炼方法。 论文代写。

1.4 疗效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 科学 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分[5],优:S3 M4以上无畸形,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良:S3 M3无畸形或轻度畸形,功能大部分正常,可:S2 M2中度畸形,关节活动度稍减少,功能部分保存,差:S1 M1畸形明显,关节僵直,功能丧失。 论文代写。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