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管板栗无公害培育改造措施

摘要 针对溪港山村实际情况,提出失管板栗园进行无公害培育改造的技术措施,并对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健词 失管低产板栗园;无公害改造措施;浙江仙居      板栗是我国的特产,也是世界著名的干果之一。

板栗树是高大的落叶乔木,寿命长达100年以上,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淀粉62.0%~70.4%,糖分7%~23%,蛋白质5.70%~10.75%,脂肪2.0%~7.4%,还含有VC、VB和磷、钾、钙、镁、铁等多种营养物质。

栗树木材坚硬,质地细致,耐湿抗腐,是造船、桥梁、车具、地板、家俱的优良用材,树皮含有大量单宁物质,是制革工业的重要原料。

板栗产业是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仙居溪港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发展板栗,在早几年市场的价格还不错的时候,广大群众对板栗园的管理还有一定的兴趣。

但这几年来由于市场疲软,再加上山区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板栗园处于失管状态,现针对溪港山村实际情况,就无公害改造培育措施探讨如下。

1溪港板栗林的现状   溪港乡现有板栗园300 hm2,树龄30~45年,属壮龄阶段,主要分布在溪港乡麻车坑村、百花村、曹山村、牛湖坑等村的山坡地上,海拔400~600 m,20世纪80年代仙居县外贸局、仙居县林业局、仙居县供销社联合组织技术人员,对0.67 hm2以上集中连片的板栗进行高接换种,嫁接优良品系,并进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

板栗单产从225 kg/hm2左右提高到600~750 kg/hm2,增效显著。

但到2000年以后板栗基本上处于失管状态,板栗园内灌木丛生,芒基杂草连片,病虫危害严重,产量出现大小年,有30%左右的板栗树出现空苞,形成大面积的低产低效林。

2溪港低产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2.1劳动力短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山区农业从传统的农业、林业经营向第三产业进军,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出门经商打工,每年的打工收入远比传统的种地收入要高,真正做到脱贫致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在城镇买房落户,对经营传统的农业、林业不感兴趣。

这种现状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衰化和缺乏严重,没有足够的精壮劳动力进行板栗丰产栽培管理,从而造成板栗失管低产

2.2群众急功近利,缺乏远见   纵观30多年山区农业、林业的发展史,群众缺乏远见,急功近利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府部门缺少科学引导,或盲目指导。

20世纪70—80年代,政府主要是指令性、计划性,缺少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理念,群众普遍缺乏自主经营权。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自主经营权的落实,农民的种植习惯呈现出“盲目跟风”现象,不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市场需求出发,盲目放弃传统的经营去进行“跟风”,既没有达到期望的经济效益,也荒芜了在精细栽培和粗放经营上均占优势的板栗种植。

3低产板栗无公害培育改造措施   2006年以来,笔者在溪港板栗重点村(麻车坑村、百花村、曹山村、牛湖坑村)三十五年生的105.3 hm2板栗园内各选择0.67 hm2进行无公害培育改造试点,探索措施如下。

3.1改善光照条件   板栗是喜光性较强树种,由于多年失管,林内灌杂木丛生,与板栗争水、争肥、争光,加上从未修剪,影响授粉坐果。

(1)清除杂木杂草

2007年5月砍伐林内的杂木,清除杂草,并将其覆盖在板栗园内,这样既改善了光照条件,又可防止水土流失和杂草生长,具有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1—2]。

(2)整形修剪。

2006年冬季用回缩顶、端枝,疏除细弱枝、支叉枝、重叠枝,清理内膛、病虫枝等方法,对生长健壮的结果枝留下3~5个结果芽,对生长较弱的结果枝留1~2个结果芽,对徒长枝进行短截,疏剪细弱枝、支叉枝、重叠枝、病虫枝,使整个树形改良。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