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摘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重要举措。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妥善处理政府市场的关系,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点任务,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保证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实现。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2—00000—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高度强调了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改革中的牵引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最终目标和具体任务。

一、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这是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思路的核心所在。

1.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大家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估计,在公元1800年之前的3个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直到鸦片战争发生前20年的1820年,中国经济占全球的份额还在1/3左右,其经济总量比整个欧洲要高出约20%。

但在之后的大约160年间,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下降,辛亥革命前后降到9%左右,新中国成立前后降到4.5%,而改革开放前甚至降至不到2%。

经济的落伍使得国家和人民饱受欺凌和屈辱!赶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鸦片战争以来全体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民生得以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

另外,我国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框架,经济地位更加稳固,在此形式下,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升,民营企业日渐兴起,人民创业热情高涨,这是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我们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在清楚认识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物质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落后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

2.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所做说明中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1)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3)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4)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5)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6)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

以上诸矛盾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究其根本,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太多。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制度保障经济转型升级,以智慧助推经济健康发展

3.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必须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的牵引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关乎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的社会规律,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全面改革提供原动力,化解其他领域的矛盾,促进改革的协同深化

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改革

“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涉及面广,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当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有完善的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环境的推动,因此,必须协同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必须继续坚持。

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

二、正确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决定》中明确指出,处理好政府市场的关系是关乎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既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将这个关系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来,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1.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决定》中的众多观点,可见我们党在认识和把握市场规律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提及“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非“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决定性因素与基础性因素有“质”的区别:一是层级上有高低。

基础性因素处于事物的底层,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性因素处于事物的顶层,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二是量级上有大小。

基础性因素是多元的,对事物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决定性因素是一元的,对事物的影响具有特殊性;三是过程上有先后。

基础性是慢变量,规定事物的形式,影响着先期的起点;决定性是快变量,规定事物的内容,左右着后期的结果。

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

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能有任何力量高于甚至代替市场作用

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要素价格、生产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

因此,将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定义为“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带动和影响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突破。

2.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强调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的作用

没有政府的有效治理和科学的宏观调控,市场体系难以有序运转,也难以克服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固有缺陷。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市场本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问题,而且在外部负效应、公共物品供给、垄断、收入分配、信息不对称、区域经济失衡等领域存在明显失灵。

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来弥补市场的失灵,以保证稳定物价、保障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目的,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而绝不是可以撒手不管、无所作为。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和高效的政府治理,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新政管理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3.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需要政府必要的“作为”和适当的“不作为”。

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市场,但在一些市场功能缺陷、失灵的领域,必须要有政府职能的补充。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由于追求效率,难免会造成收入差异和分配不均,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在优胜劣汰中加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功能来调节。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等手段参与经济管理,根据经济运行实况灵活采取政策,以保障经济良好运行。

通过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进一步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合理分配,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资源配置职能,引导人、财、物力的合理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总之,政府市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要统筹把握,优势互补。

经济发展中找准“两只手”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体现和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三、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决定》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决定》进一步提出了“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明确了“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并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这些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指明了方向。

具体就是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决定》对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健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等进行了重点部署,特别是强调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明确了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并要求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等纳入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范畴,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二是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为进一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三个平等”和“三个鼓励”,“三个平等”是指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平等;“三个鼓励”是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是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决定》进一步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指出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并提出了“三个允许”的发展路径,即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这既是重大理论创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和基础是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市场

针对当前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不规范、竞争不充分、价格关系扭曲、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突出问题,《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逐渐消除贸易壁垒,促进有序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完善市场规则。

以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监管为核心,促进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的形成。

第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市场资源配置为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建立行业可持续价格指数,完备市场交易体制。

第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这对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保护农民财产性权益是极为重要的一招。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股票发行由审核制转向注册制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

第一,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决定》对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有明确的规定: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减缓经济周期波动,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有两项任务,一是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和经济政策制定的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二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辅之以产业政策和价格政策,推进经济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

第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决定》提出了“三个一律”。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行政审批;二是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除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外,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三是面向基层,提高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促使各项经济社会事项由地方直接管理。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按照《决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三方面制度建设需要加快推进

一是加快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

关键是要做到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及三者的有机衔接与相互制衡。

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完善税种制度安排,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地方主体税种,同时继续推进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环境税费等重点改革,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三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明确所对应的支出责任,同时相应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以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是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加以推进

二是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重点是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三是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四是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6.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实现了阶段式跨越,要通过体制创新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新的活力、动力和资源、空间。

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对下一步扩大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集中起来,一是放宽投资准入,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

要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

二是积极、有序、安全开展对外投资合作。

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壮大“走出去”的微观主体基础,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的能力。

三是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支持内陆地区依托自身优势,吸纳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特色外向型产业。

推动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加工制造、贸易物流、旅游等产业在开放中发展壮大。

四是统筹多边双边和区域次区域合作。

特别是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战略,努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作者简介:蒋秧生(1966—),男,湖南祁阳人,湖南省永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