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体会

【关键词】 胃癌

我国胃癌猝死率为25.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3.2%,占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的第一位 [1] 。中医药在治疗胃癌上具有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等作用。并且,与化疗合用能够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2,3] 。笔者总结运用中医药治疗胃癌有一些体会如下。

1 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亦最能体现中医学的学术思想。胃癌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但非一般脾胃病所能相比,虽然不能按一般的脾胃病论治,但亦必须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抗癌中草药常常以清热解毒为多,常在辨证加减中运用,临床中屡见不予辨证而大量堆积使用,结果适得其反。抗癌中医药运用当谨慎,察舌脉、辨阴阳而后用之。如舌淡苔白提示阴寒偏盛者,或见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紧而见脾胃虚寒者,苦寒之品当慎用,如苦参、白花蛇舌草、龙葵、蒲公英、白英、椿树皮、马鞭草等,即使性凉之品如半支莲、藤梨根、蛇莓、八角莲、黄药子等亦当慎用。若见舌质红无苔或苔燥、脉细或数提示胃阴不足或兼阴虚火旺者,苦寒、辛温之品当慎用,且利水渗湿药亦不宜多用,如泽漆、半边莲、野葡萄根、茯苓、猪苓等。若见舌红苔黄燥、脉弦滑者,提示阳热亢盛,则温热药当慎用,如铁树叶、雄黄、温莪术、斑蝥、蟾酥(干蟾皮)、蜈蚣等。若见舌苔黄腻或灰厚、脉滑数而见湿热内蕴者,滋补药如人参、黄芪、龟版、天冬、当归、熟地等当慎用。总之,以辨证分型、分阶段论治为宜,忌盲目堆积使用抗癌中药。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胃癌的症状除表现为胃之纳化升降失常外,还突出特定表现为积(癌肿)的病变,其自身病变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药。胃为阳明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积极采取软坚消积的治疗,符合胃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又能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一般而言,早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扶正为主。诚如《医宗必读》概括“积聚”的治则为攻补两法,提出根据病程的初中末三期有机地结合运用,并指出治积不可急于求成,而当“屡攻屡补,以平为期”。这一两法三期的治疗法则,极其符合胃癌的治疗,可作借鉴。如病之早期正气未衰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对胃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结果,病证结合,则针对性更强。如补益胃气,选择生黄芪、党参、苡仁、白术、山药、白扁豆等;滋补阴津,选用玄参、地黄、百合、沙参等;清热解毒选用半支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蛇莓、八角莲、绞股蓝等;活血祛瘀选用生莪术、白屈菜、水红花子、急性子、露蜂房等;软坚化痰散结选用蛇六谷、半夏、胆南星、牡蛎等。这些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对胃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此既辨证又辨病,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3 药物剂量之掌握   胃癌用药剂量的权衡至关重要,正确掌握大剂量和常用量运用直接关系到胃癌的疗效,以及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胃癌,尤其晚期胃癌,病迁日久,病邪缠绕,正虚邪盛,一些药性平和的药物按照常规剂量施治于胃癌,恐难应验。此时,若药轻量弱,则虽补而不足匡正,欲攻亦难驱病邪。故在胃能收纳的前提下,一些药物必须超常用量,方能中的回生。如补益药黄芪、山药、苡仁、扁豆、黄精等,每可处以20~30g,扁豆、苡仁和山药甚至可用至50g以上,但党参、白术的用量则不宜超过20g,以免导致恶心胀满。理气消滞药如枳实、枳壳、槟榔、佛手、厚朴花等,可适当加重剂量。尤其在补气与理气并用时,宽中理气药物加大用量,有利于脾胃之气的补益,同时使得胃脘胀满得减,脾胃之气得生。抗癌中草药用于胃癌用量往往可偏大,如半支莲、白花蛇舌草、半边莲、仙鹤草、莪术、藤梨根、七叶一枝花、绞股蓝等;但对有毒性的药物如蟾酥(或干蟾皮)、山慈姑、黄药子、斑蝥、蜈蚣、马钱子、雄黄、龙葵等,用量应恰当掌握,防止出现中毒反应,或损害肝肾功能。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