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的责任与崇高

内容提要:与几乎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蕴藏的地区一样,贵州少数民族集居的广大地区,其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其保护之路依然艰辛。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并以人类与文化的视野,忠实地记录行将消失或面临灭绝的民族文化

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大型民族文化系列丛书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这套丛书7卷近200万字丛书,本文揭示和阐释了作者“集”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粹”的无价之魂,尤其在学风虚浮的今天,这套丛书从另一个精神层面给读者带来深深的反思和思考。

关键词:坚守 保护 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1-118-120。

品读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贵州音乐家协会组织编撰,张中笑、杨方刚主编的大型民族文化系列丛书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眼前立刻浮现出一群令我尊敬的人,这就是这套集粹的作者张中笑,杨方刚,胡家勋,李继昌,张人卓,王承祖,高应智诸位先生。数十载呕心披沥,数千个不眠之夜,成就了他们的坚实基业,实现了心中神圣的理想,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贵州是一条民族交会的大走廊,是一块多民族的集结地。华夏族系、氐羌族系、苗瑶族系、百越族系的诸民族及蒙古、回、满等民族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进入贵州,于贵州的原居民相交会。在与自然相伴和谐相处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贵州民族民间的文化有了“文化千岛”之美誉。

文化是人类的第一财富,与几乎世界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集蕴藏的地区一样,贵州少数民族集中居的广大地区,其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进入国家名录在全国前位,如侗族大歌也于2009年9月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必须认清地看到,其保护之路依然艰辛。对于经济不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传人群体的艺术传承活动,也正受到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威胁。对此,贵州民族音乐学者忧心忡忡。由于民间文化博大、深厚、灿烂的特点,任何个人都无法承担这一伟大又艰巨的使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并以人类文化学的视野,忠实地记录行将消失或面临灭绝的民族文化

这是一个战斗不息奋斗不止的群体,经过漫长的挖掘整理和五年的实质性的推进,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粹使这套丛书得以出版。

侗族篇——侗乡音画》(张中笑编著),作者毫无保留地将几十年对侗族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的成果和盘托出,堪称侗族音乐的盛宴。全书共45万字,共由11章节构成,配以图片10余幅,选用侗族大歌乐谱116首,其中,最具代表的侗族大歌《唱一支歌给有情的人听》的长达9页。全书首尾呼应,资料翔实,文笔流畅,充满激情。最为重要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打破了原有民歌集成的体例,针对当下读者的需求,将史料以趣味性,审美性和可认知有机结合起来,沿着作者的精神引领,把读者带进—个认识和感受侗族大歌生存发展的历史、精神和艺术的王国。

张中笑1940出生于贵州天柱,侗族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副会长。作为学术带头人,他集前人之经验,在保持和发扬优秀传统中充分展示了一位当代民族音乐工作者良好的风范和时代精神,侗乡音画,饱含了他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守望,同时,也寄托作者对侗族文化坚守与现实思考。作者用丰富有力的佐证,对1933年上海出版社的阿尔斯特所著《中国音乐》中所持的“中国音乐一直是单声部的”,格鲁贝尔的《音乐文化史》中明确说中国“根本没有多声部的复调进行,更不必谈和声与和弦了”。有力地纠正了“欧洲音乐中心论”者的历史偏见,从而更加有力地让全世界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再认识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苗族篇——千岭歌飞》(王承祖编著),全书共有八章52节74首苗族代表性古歌。曾任贵州省音协常务理事和理论委员会主任等职,1934年9月出生于贵州丹寨县的王承祖,追溯祖先五千年的历险与足迹,恰似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人的视线聚焦于对本民族的认识和思考。从古朴的社会理念到蚩尤崇拜,从服饰的多样绚烂到信仰文化,无不对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与独特的音乐文化以深刻的阐释。其中,对苗族风情节日文化是产生情歌沃士以最为丰富的介绍,让人仿佛涌进苗族情歌的海洋,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无可替代的文化光彩。通过对苗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古歌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进行实例的讲解与分析,让读者对苗族“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有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从而认识到古歌对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意义。

布依族篇——好花正红》(李继昌编著),李继昌1939年9月生于贵阳,曾任贵州省音协副主席。几十年扎根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对布依族民族文化情有独钟。该书以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作题,引领读者认识和了解布依族民歌。全书共九章90节,收入布依族代表性民歌115首,其中,家喻户晓的《桂花开放幸福来》由崔永昌编词,罗宗贤编曲的歌曲是我国第一批民族音乐经典曲目,其创作材料是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家族中的《桂花开放贵人来》。作者以特殊的文化视觉对布依族民歌内容的浩繁和咏唱曲调的相对单一,进行民族社会生活的传统形态的揭示。在对布依族“小打古乐”和“八音乐”的形成及结构的不规则性及调式逻辑的独特性都有其严谨的阐释。而对布依戏的衍生及演进和发展,既肯定汉布文化的融合,同时又展现了布依戏独持的艺术个性。同时让众多的读者去关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现实意义。

《彝族篇一乌蒙古韵》(胡家勋编著),胡家勋,1939年生于贵州毕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置身乌蒙大地,心中豪隋笔端倾流。全书共七章26节,图片丰富,收入彝族代表性民歌157首。从历史人文社会等多种视觉对彝族这个古老民族音乐及传承进行深层次地解读。尤其是对民俗与民间音乐的依存关系,对个体生命终结的重视现象,对含蓄委婉的曲调和彝族代表性器乐莫轰等进行充分挖掘和展示,在唤起人们记忆的同时去感受彝族民间音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贵州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彝族有自己的文字,这使其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具个性。作者还收入了田野考察和采风纪实,从中看到—个民族音乐坚守传统守护精神家园的执着与追求。

水族仡佬族篇——山奇水秀》(李继昌,张人卓编著),张人卓,1942年生于贵州黔西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青年时是贵州黔剧团高胡领奏员。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磨砺,使他对贵州水族仡佬族音乐有自己独到的领悟。与李继昌的合作,也是多年友情的升华。张人卓负责的仡佬族篇共有八章21节,李继昌负责的水族篇共有六章38节,上下呼应,互为一体,从中可窥见古老民族文化之厚重。

仡佬族贵州最古老的民族,系夜郎国先民。2000多年漫长的历程,吸引了无数文化人的视线。寻找古夜郎音乐文化的遗音成为张人卓此生的追求与梦想。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采风中险入江中。为采情歌,他与仡佬族

同胞为友,悉心请教,临别一位叫李桂花的70多岁的仡佬族老太太为他颤巍巍地唱了一首送客歌,这一唱就是整整10里路!正是这些纯朴的人民给了他走下去坚持下去的信念。仡佬篇收人仡佬族代表性音乐48首,其中,为世人传唱的《情姐下河洗衣裳》收录其中。正如作者所言,寻觅夜郎遗音,其价值不全在于它的年代久远,是希望藉此唤起^们从今天活生生的夜郎音乐文化遗存中去重新认识那曾经活生生的历史。去感受经历苦难而伟大的仡佬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民族音乐文化,重新树立“夜郎志大”的信心。

水族篇别具一格地从“水”说开去。因其贵州高原南隅的都抑江有一片“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这就是水族这个古老民族的栖息地。贵州三都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水族有至今还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如今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书从水族重要节日端节出发,对水族民间歌曲,说唱,器乐与舞乐,祭祀乐进行阐释,从中可以看到水族这个古老民族是多么顽强地守护本民族古老文化的精神!

《土家族族篇——武陵土风》(高应智编著)。高应智,1952年生于贵州德江县堰塘乡高家垮村,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长期在县文化单位工作。身在基层,便有了与众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土家人豪迈奔放的气质使得他对这个民族音乐的认识有属于自己的思考。全书共九章32节,选入土家族代表性音乐作品近80首。从高亢激昂的乌江船工号子到情真意切的伴嫁歌,从催人奋进的打闹歌到荡气回肠的唢呐曲牌,武陵土风尽情地展示了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昕反映出来的本民族崇力尚勇的民族精神和特有的气质。

芦笙篇——芦笙金谭》(杨方刚编著)。杨方刚,1930年出生江西广丰,汉族。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副主编,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会会长。该篇以贵州民间芦笙为主题,把歌、舞、乐三位—体的艺术形式(如男吹女舞的跳芦笙活动),至今仍普遍存留在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作用的文化现象。本篇全面地介绍了贵州民间芦笙传承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全书共六章51节,选人代表性歌,套曲70余首,把芦笙这种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及人文精神和盘托出,除对苗族芦笙阐释外,还对侗,水,谣芦笙也作了介绍。该书还配以生动图片及漫画故事、文学故事和教学传承范例,增加该书的“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

多元的文化视野,是判断某—研究领域在学术层面上是否已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是否显示出所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特征的重要标识之一。在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各民族多种音乐文化来源和多种音乐文化构成的基础上,正确估量自身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是当代民族音乐研究的题中要义。正如该套丛书编后所言,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对其所描述的民族音乐文化(或某一乐种)情有独钟的研究者。除个别外,其研究步伐大都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成果大都收集于国家“四大音乐集成”贵州卷本,收集于《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贵州民间音乐概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中国民族音乐研究》、《贵州民族音乐文选》等学术专著和文集中,发表于《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国音乐》、《重要音乐学院学报》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宣讲于国内外、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

笔者从1986年开始就亲历这个优秀团队的数十次重大活动,深深被他们崇高的使命感所感动。2003年,张中笑先生、杨方刚先生积极发起编撰这套丛书,倡议得到了省内一批长期致力于贵州民族音乐事业的老专家及广大民族音乐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拥护,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浩瀚的文化工程中。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和社会浮躁情绪的干扰,他们不计报酬,默默耕耘,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如今,张中笑老师如今眼疾缠身,已不能用眼审稿。杨方刚老师重病住院,久治不癔。古宗智,殷干清老师带着遗憾作古。当年血气方刚的青年李继昌,王承祖,张人卓,胡家勋,刘一丁等巳届古稀。几十年奋斗终生可托的就是钟爱的民族音乐

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资源堪称世界级民族文化宝库。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正确地估量判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对中国民族音乐学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研究做出独特的贡献——这是音乐研究者、也是贵州民族音乐学者的责任所在。透过这套7卷近200万字丛书,无不透视着作者“集”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粹”的无价之魂,不但回答贵州省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为什么“精彩”等一系列问题,还为青年学子指引前进和奋斗的方向,尤其在学风虚浮的今天,这套丛书从另—个精神层面警世立志民族音乐学的人们,应该追根寻源地去探索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更加执着地坚守捍卫民族的精神家园,并把这种坚守视同神圣的历史使命,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责任和自觉。这套丛书,相信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检讨和思考。

责任编辑 何萍。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