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梢子棍” 梢子棍

梢子棍,古时称连挺或连梃,宋时又称铁链夹棒

因其状如农家打场脱粒用的连枷,故俗称“连枷棍”。

梢子棍是一种很古老的兵器

稽考史籍,它被用之于军旅,最晚也在战国之际。

据《墨子・备城门》一文在论述守城使用的兵器时云:“二步置连挺、长斧、长推各一物,枪二十枚。

”意思是说,将一定数量的连挺等兵器分散设置在二步(即一丈两尺)的防区内。

由此看来,梢子棍是当时守城防御中必备的兵器之一。

墨子以“救守”的军事思想和善于防守著称,他对防守的战略、战术以及各种防守兵械的规格和配置都有过详尽的论述。

关于连挺之制,《墨子・备蛾傅》中说“挺长二尺,大六寸,索长二尺”。

六寸即挺围六寸,有学者认为挺长二尺未必言准,但我们可从下文谈及的连挺功用看,它就是现今长梢子的初形。

据《墨子・备蛾傅》载:当敌人附借云梯,密集如蚁,缘城墙而上时,用火烧之,用“连筵”击之(史家多认为连筵即连挺)。

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谈守拒之法时云:“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敌人。

女墙是指城墙上的矮墙即城堞。

当攻城敌人缘梯攀登到接近女墙时,守军居高临下,用连梃俯击。

由于连梃具有灵巧的机械结构,可以旋动,操作灵活,杀伤威力大,“取其用力省,而打击重”,故被视为守城拒敌的利器。

梢子棍之用于城防是古人对这种“巧器”的“巧用”,它在守城战中的作用和威力,我看不在刀枪剑斧之下。

梢子棍的历史也并非一直是守城拒敌的专用武器,史籍中还有它被用作骑战的记载。

如:《武经总要》十三卷载“铁链夹棒本出西戎马上用之,以敌汉之步兵。

其状如农家打麦之枷,以链饰之,利于自上击下,故汉兵善用者巧于戎人。

”这则史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铁链夹棒由戎人发明创造,二是戎、汉骑兵都曾用它作武器。

“西戎”是对古代我国西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铁链夹棒极有可能是他们对朝夕相伴的马鞭子的加工改良而成,即将轻柔的皮质鞭梢改为短棍,再用铁链与鞭杆连接而成。

这种兵器当然要适合骑兵快速、灵活、机动的作战特点,还要便于马上单手使用,所以一定不会过长过重。

这可能就是现代手梢子的原形。

随着兵器的改进和作战形式的变化,梢子棍逐渐失去了它昔日显赫的地位,被汰出了军旅征战的舞台,但未寿终正寝,而被民间武术界保留了下来。

经过民间艺人各取所需的加工改造,古朴实用的梢子棍又演化出三节棍、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多种软器械来。

这些形制和实用性与古连梃相去日远的器械,也就只能作武术表演用了。

现今武术界习练梢子棍者已不多见,多年来在武术赛场上也难得一见它的踪影,比之它的后裔三节棍、九节鞭等来,可说是后来者居上,子孙繁盛。

记得旧时西北各地的拳家都普遍习练梢子棍,其章法与棍术大致相似,这是因为梢子棍毕竟是“棍”。

可是由于它是个“两节棍”,最宜圈绕抡砸,故其风格比粗犷的“西棍”还要勇猛。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