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常见五误区_关于使用新风系统的几个常见误区

“年容易又秋风”多年每到秋冬交我总要做两件事是劝老姓冬令别瞎补;二是已瞎补出问题人设法纠偏。

进补”是国传统医学对人类保健事业贡献独具特色。

旧社会吃补药是富人事穷人衣不蔽寒食不裹腹怎有能力言补如今生活了人们追健康美丽长寿有能力进补了这原是事。

但是由对进补不理进补方药不对题。

更有些人原不懂医也言补瞎写乱哄哄造成误导。

者不明真相跟风吃错了补药引起不少副作用

再加上商品济社会里拜金成风难彰真理补品市场更是鱼龙混杂广告说得天花乱坠政府三令五申也难奏效。

据我观察冬令进补主要常见有五误区

不顾体质类型只要是补品便吃。

医药学有颠覆不破原理叫“虚则补实则泻寒则热热则寒”。

几千年医人都不能违背这十六。

思是说只有当人正气虚才能补不虚就不要补;邪气实就该泻泻是泻邪气。

如虚候用了泻叫做“虚虚”;实候用了补叫“实实”。

虚实实都是医生错误。

医论虚至少要分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或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哪里虚补哪里不能毛胡子把抓乱补通。

正常健康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六腑是协调平衡旦受到外邪伤干扰这平衡被破坏了便形成或虚或实病理状态。

这要进行适当调整使人体重新恢复平衡。

现问题就要看己了是虚呢还是实或是虚实夹杂?多数人情况是虚实夹杂该补泻兼施而不能纯补。

纯补了将出偏差产生副作用

结合寒热有人怕热有人怕冷有人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有人便稀有人便;有人弱不禁风有气壮如牛……这都是不体质类型反映。

977年我提出了体质和病理体质等新概念并按阴阳两纲寒热虚实、气血、燥湿八要将人体分成六主要类型其型正常质(常体)其余五型病理体质即迟冷质(寒体)、倦质(倦体)、燥红质(热体)、腻滞质(湿体)和晦涩质(瘀体)。

药和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平等性有些食物是热性如鸡、虾、羊肉、韭、荔枝等;有些食物是寒性如鸭、兔、芹菜、西瓜等。

“热则寒寒则热”是说寒体当吃热性食、药热体当吃寒性食、药寒热夹杂人吃寒热配伍食、药。

吃错了非但达不到进补目反而会引起副作用

膏方并非人人可吃。

国古代贤人绝顶聪明发明冬令膏方进补

膏方天匙开水冲即吃。

据说冬令补了“春可以打虎”。

因近年膏方风行不论男女无论老少纷纷用膏方进补

殊不知膏方并非人人能吃。

什么?般医生开膏方多用温补壮阳药对怕冷人可以吃怕热人就不能吃吃了易上火。

略高明医生加滋阴降火药加多少要因人而异。

这是门学问掌握分寸较难非般人所能。

乱开膏方吃了常有副作用

今天膏方都用蜂蜜、枣或阿胶收膏。

阿胶性热热体不能吃已如前述。

蜂蜜、枣能留湿凡舌苔腻人忌食蜂蜜和枣误食不是胃胀、食欲不振便是白带淋漓、湿病复发。

据我们初步调上海舌苔腻老年人约占5%~30%换句话说这些人都不宜用目前常用膏方剂型。

误用膏方而纠偏人不少。

3“人参杀人谋财害命”。

话不是我说是清代名医徐灵胎《医学流论》说他说“人参杀人先谋其财杀其人”。

人参性温以补气主兼能养阴。

补对了很有效。

但医学又说“气有余便是热”故补气品多偏温热体不宜吃误吃可能生热。

人参养阴留湿舌苔腻人不能吃。

误食人参轻则口干舌燥可引起出血重则丧命。

你医生论理他说都是了给进补嘛故前人说“人参杀人无黄救命无功”。

黄用对证了剂有效二剂治愈能救命顷刻但因它是泻药故“无功”。

泻药也能救命恐老姓是闻所闻。

人参制剂满天飞多数是用送人吃人不买买人不吃吃错了连申诉都不到门岂不哀哉。

只知道冬令进补不知道四季都可进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四季更迭然规律“天人合”是国哲学重要命题。

人体冬令新陈代谢与夏天是不人活动减少了能量减耗减少了但消化能力增强了如能休养生息进补品是机。

但请切记所讲“虚则补”原则;不虚就不必补。

进补不是向银行里存钱可以储着用。

人体是开放系统新进旧出刻不停。

今天不虚不能补了以留着将虚取出用。

5 只知药补不知食补。

食疗是医药特可谓举世无双。

近些年食疗颇受青睐新华店琳琅满目等籍告诉什么食物能治什么病其实至多只有半真理因这些不讲体质食物性味关系。

脑子里只知道治疗进补要靠药增加营养要靠食。

其实错了药与食物是回事都有寒热温凉平食性都有甜酸苦辣咸淡食味都能补虚、泻实、祛湿、化痰。

因不少药如薏苡仁、葛根进了超市不少食物如枣、核桃仁都进了药铺。

误食药会产生副作用误食食物样会引起疾病。

现很多病如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等都与饮食不当有关但是是否知道很多慢性病所以久治难愈其重要原因是误食吃错了食物

误食害不亚误药。

药由医生管着食由己管。

(作者每周四、五下午00~00上海市石门路67弄上海市名老医诊疗所有专门诊)。

相关链接。

《健康没有快车》匡调元著出版社出版(003年)。

《调元・体质食养》匡调元著上海科技献出版社出版(00年) 相关热词 冬令进补误区常见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