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座谈会精神 [呼唤民企精神]

今天,我希望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1992年,珠江三角洲要建造国内第一座大跨度现代钢箱梁悬索桥——虎门大桥,周建松带领竞标小组在与12个国家同行的竞争中一举夺标。**人生产的钢绳第一次用在大跨度悬索桥上。不久,他们用自己的钢绳编制出自己的缆索,悬挂起一座座跨越中国江河的大桥。2005年5月,跨度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大桥缆索都产自**。靠54个职工搓麻绳起家的制绳社,缘绳而进不断攀升40年,法尔胜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缆索制造企业之一,产品也完成了从麻绳到大桥缆索再到光导纤维的神奇跨越。

这只是神州大地上一个变化的缩影。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民营企业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一群沉默的人,他们是世界中国眼中的一群符号,代表了中国开展市场经济后取得的成就;但很多人眼中他们也是中国低劳动力成本、低劳动保障的受益者,甚至是与国家官僚体制的裙带关系中的一环。如今,开放的世界给了他们一个走秀的舞台。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民营经济贡献着中国66%的GDP、71%的税收以及近90%的社会就业。然而在背后推动这一系列变化的是中国民营企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民间企业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压力,承担着“民生”与“民族”的重要使命。国内,“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国外,列强资本虎视眈眈。然而,郑观应伴随着甲午风云喊出振聋发聩的口号——“商握士民之纲”、“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晚清状元张謇(jian三声)以“舍身饲虎”的勇气积极响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开办大生纱厂。曾经的张謇也热衷于科举考试,从16岁到27岁,他先后5次科举均未及第。他在41岁不惑之年终于蟾宫折桂。可见,这份功名对于张謇的重要性。纱厂创办之初,官员插手,官员入股,只为分一杯羹;舆论驳斥,亲友都说他疯了,地方官员百般阻挠。然而他笃定前行,坚定排除各方干扰。“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理念决定了他事业的规模。终于,在几年的惨淡经营之后,他的“魁星”牌棉纱终于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也不存在了。1920年至1921年,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当时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产业带来的不仅是股民的富裕,还有良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民企茁壮成长的三十年。激荡三十年,一切大不同。今天的民企有信心与华尔街劲敌一逐高下,有胆识强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2010年的世博会中国民企馆,成为耀眼的明星,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企的活力。

放目国内,我们应该承认民企已经不小了,他们已成为很多行业的领导力量;民企亦拥有日益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开创新的风潮。政府也深刻意识到让民营资本成为投资拉动中国的主力军,不仅是一项长期战略,更是全球经济危机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背景下的现实需要。然而,民企所获资源成本过高,民企的产权、利益的合法所有权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受益权与经营权模糊等等问题使一度兴盛的民企裹足不前。

从历史经验教训到最近两年的扶持实践看,光有政策扶持,光依赖于政府服务改善,以及降低市场门槛还远远不够。在国际生产链上,中国民企似乎很难突破产业链的中下游,长三角、珠三角依然是代加工基地。但是,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民企正在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勇敢拥抱变化。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反推政治体制改革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面对各种无法控制的变化,真正的创业者必须懂得用乐观和主动的心态去拥抱。当然变化往往是痛苦的,但机会却往往在适应变化的痛苦中获得。

中国梦,往大了说,就是富国梦,就是强国梦!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得出结论,突破民企发展瓶颈,力擎艰苦奋斗大旗,是实现伟大民企发展梦的必然之路!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