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县地名化内涵初探

【摘要】本文以沁源县地名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地理特征、人物名字、神话传说三个方面对该县的地名来源进行探究,并得出其命名规律。

【关键词】沁源地名命名规律;文化内涵。

一、概述。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是语言、地理、历史、文化等诸要素的综合体。一个简单的名称,道尽了地与事、地与物、地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蕴含的意义都体现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底蕴。

二、沁源县地名命名规律。

沁源县历史文化悠久,其地名的由来更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因而地理名称千奇百怪,各具特色。百姓据此编了顺口溜:“谷远远古住白狐,白狐有女叫五凤;五龙得知心欢喜,通过老君表心意;五凤心里不愿意,安乐之家各东西;活凤去了老爷山,景凤藏到白马寺;王凤钻进猪窝泼,阳凤躲进葫芦里;剩下五女没去处,青羊抵进了迎凤;五龙见凤来不成,恼羞成怒调官军;天庭知道这件事,玉皇心里不高兴;下令斩了龙的头,从此祸事才罢休;当地百姓交口赞,圣佛一线变通途”。短短一段话中就提到了谷远县、白狐窑村、五凤峪村、五龙川村等二十余个地名。虽未详尽叙述,但是却揭示了沁源县地名的一些命名原则和规律:以地理特征命名,以人物名字命名,以神话传说命名

1、以地理特征命名

(1)与山水有关

民间有歌谣道“沁源自古称谷远,只因沁河沁源;县城位居太岳东,群山峻岭锁其间”。的确,该县地处太岳山东麓,县境四周环山。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一些街道、乡里、村庄因山水等地理因素命名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朴则:村南面是狭谷山梁,森林茂密,附近几村的村民都来砍柴,在此整理柴担,俗话说是“柴朴朴”,故得名“朴则”。

石落沟:村庄所处位置山势陡峭,山顶石头风化崩落,经常沿山坡滚下,故得名“石落沟”。

阳坡:因处于山坡向阳处而得名,后为便于管辖,将阳坡与赵寨、牧花园并为一村,合称为“三友”。

雪河:此地山大沟深,松林遮天,背阴地带积雪常年不融,故名“雪河村”。

旋风峪:该村处韩洪西面半山凹处,三面环山,地处旮旯,风顺沟而进形成旋风,故名“旋风峪”。

沁源:因沁河发源而得名,这一点在《水经注》中早有记载“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这里所说的“沁水”即指沁河

麻湾:此村处于桑凹东面山沟,地处山湾转弯处,沟内有小河水,便于沤麻,故得名“麻湾”。

除以上所述的幾处地名外,与水有关地名还有:位于县城北面的北园,因东靠狼尾河,水源充足,地势平坦,早年村民大部以经营菜园为主,所以起名为“北园”;位于沁河镇的北石渠,此村原名“石渠”,因村边以前有一条石渠而得名,后因“鳖岸村”(即鳖上岸爬行而得名)更名为“南石渠”,加之村子位于沁河之北,故更名为“北石渠”。

(2)与地理方位有关

沁源地名中也有不少是按照地理方位命名的,比如所谓的“城四关”,即城东村,城南村,城西村,城北村,因它们分别位于县城的东、南、西、北方向,因而得名;再比如沁河镇有南石渠村和北石渠村,灵空山镇有上兴居村和下兴居村,中峪乡有东王勇村和西王勇村,这些地名都是根据两地的相对位置而命名的;位于县城北面的河西村,也是因位于沁河之西而得名。

以上这些以地理特征命名地名,反映了沁源县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和水源充足的环境特征,以及当地百姓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生活,其中以地理方位有关地名因其较明显的指向性,也使人们较易从它们的名称推知它们所处的位置。同时,这些地名也体现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于一个村庄、部落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城六关”就是围绕经济发展较快的、并且是县政府所在地的沁源县城而形成的。这是沁源县地名中所蕴含的地理人文特色。

2、以人物名字命名

纵观沁源县地名,不难发现,其中有好多地名都与人物的姓名有关,他们或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或是对当地的开发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为了纪念他们,便常常将他们的名字作为某一个地方的地名

白家滩:该村原系一家姓白的居住开发,故名“白家滩”。

苏家庄:此村为苏姓开发村庄。相传,唐代苏定芳即为此村人,故名“苏家庄”。

秦家庄:相传,在明朝崇祯七年,有秦、席、李三姓从洪桐大槐树下迁到此地落户。当时因秦家人多,故得名“秦家庄”。

法中:该村原名“霍登”,因村里有一姓霍的文人中了举,为光宗耀祖,村名为“霍登”。1944年7月,在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中,一区围困副总指挥、区武委会主任张法中同志在村南面的山沟里与敌相遇,为掩护民兵和群众转移,张法中把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转战山头,最后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为纪念英雄张法中,上级将“霍登”改名为“法中”,并刻碑纪念

学孟:该村原名“阳泉村”,抗日战争时期,太岳抗日根据地著名的民兵英雄、村民兵队长李学孟,被汉奸出卖,为救群众不幸被捕,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之下,时年34岁。中共沁源县委把他生活、战斗过的阳泉村改名为“学孟村”以示纪念

正中:该村原名作坪,抗日战争中,交口一带最出色的的农村抗日干部赵正中,因被汉奸出卖,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仍不屈服,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24岁。为纪念烈士,使芳名永垂,根据群众的要求,经上级的批准,县抗日政府将作坪改名为正中村。

像白家滩,秦家庄,苏家庄等以人物姓氏命名地名,是人们对当地开发者的纪念,同时这也是传统小农经济生产阶段特有的社会现象的一种表现:同姓必同宗,同宗必同族。姓氏就像是一根纽带,把一部分人和家庭聚集起来,增强了凝聚力,反映的是传统社会家族、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而那些以抗日英雄的名字命名地名,如上面提到的法中村,正中村等,体现的则是人们对美好品行的肯定和认可,是他们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无比崇敬和怀念。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百姓的幸福生活,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热爱祖国的热情,视死如归的豪情,不仅是当地百姓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敬仰,去铭记!这是沁源县地名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特色。

3、以神话传说命名

(1)与神话故事有关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膜拜与理解,是对自然之谜的假想,有时这些假想会渗透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地名文化中。在沁源县地名中,以神话故事命名的自然不在少数,所谓“山民信仰龙文化,灵空出自五龙乡;多处可见龙王庙,龙的传说和菩萨”,所以,其中与龙有关的的地名也最为众多。

相传沁源有个蟠桃凹的小村,村里面有个牧羊女。有一天,她因吃了龙公从王母娘娘蟠桃会上取回的五颗仙桃而生下了五条神龙,住在灵空山上的五龙洞里。后来五龙子作恶,被龙母一掌打得粉身碎骨,分成三截:龙脊留在灵空山成为一道山岭之名,龙尾飘到风洞沟化作一座石峰,龙头则一直飘到中峪乡的一个小村子,取名“龙头村”,并且沿用至今。留下的四条龙长大后,龙母从盖海洞送它们到各地上任,当了“四海龙王”。短短一则神话故事,就提到了四个与龙有关地名:蟠桃凹、五龙洞、龙脊山、龙头村。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地名外,沁源还有许多关于龙的地名,如:五龙川、龙门口、桥龙沟、龙凤峡、青龙山、青龙河、五龙池、龙洞等。“龙王庙”更是村村都有。有了龙自然就离不开凤,沁源县有关凤的村庄有:五凤峪,相传灵空山的五龙与五凤在此相聚;霍凤村,相传龙凤在此路过;景凤村,相传天神骑白马到此,化为白马山,如巨龙蟠伏,对面之山则如凤凰展翅,故得此名;龙凤峡,相传龙凤曾在峡中居住,峡口名“龙凤村”。

神话故事命名地名中,除了与龙有关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来源,比如说下寺:神话故事说,王庄有一人为五谷神,原要在王庄修垒銮宝殿,皇上知道后大怒,要派官兵剿家,五谷神就运用神力调动附近村庄的牛驴骡马,一夜之间把准备修建的砖瓦木料等全部运到灵空山寺院南面处,又修建了一座寺院,称为“灵寿寺”,因村子位于灵空山寺院之下方,故名“下寺”。

(2)与民间传说有关

沁源县,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经一代又一代而延续至今,通过地名记录和流传下来。

一线天:沁源县空山一景点,当地民间传说,宋太祖平定北汉时,兵败晋阳,被刘继业追击至此,藏身于一线天中,北汉追兵纵火烧山。千钧一发之际,大雨骤降,方才保佑赵匡胤平安脱险。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把此地命名为“一线天”。

柏子:民間传说,周文王招收一百个义子,为其扶植天下。他沿路在民间百姓中挑选,来到此地,刚好收够一百个,周文王就在此修建了一座文王寨,寨下面的村庄叫“百子”,后写为“柏子”。

杆子坪:民间传说,周文王收够一百个义子后,不喜欢第八个儿子,要杀死他,八子得知后慌忙逃出,逃到此地,被周文王派出的人追赶杀死。当时,人们称此地为“赶峦坪”或者“杀子儿”,后来人们又将两个名称合并为一个“赶子坡”。解放后改为“杆子坪”。

通过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对地理实体进行命名,不光可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而且通俗好懂又容易记住。并且,在这些地名中也透露出了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气息,有的还表达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上述与龙有关地名,就反映了沁源百姓对龙的崇拜,对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的企盼,同时也表现了当地人对龙起源的探寻,是当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其生活的集中体现。这是沁源县地名中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然,沁源地名命名规律并不限于以上这几点,比如候璧村、王璧村、程璧村的命名,就与完璧归赵的历史典故有关。《沁源县志》上记载,赵惠文王率领人马到赵国边境迎接和氏璧归国,在沁河边的一个村落停驻等候,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特取候璧为村名。赵惠文王在候璧村等候多时,心里急切,下令继续往前迎接,沿着沁河逆流而上,到了现今沁源县韩洪乡程璧村,在此又休息了一程,故为程璧。王璧与程璧相距不到五里,赵王走到王璧,正同和氏璧相遇,于是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典,鼓瑟齐鸣,锦旗猎猎,赵王从护送者手中接住和氏璧喜不自胜。《沁源县志》和《王璧村志》上都记载,赵王曰:“王之璧又归王也。”王璧就此而来。这是沁源地名中体现出来的历史文化特色,这也正印证了沁源县历史悠久的说法。

此外,沁源地名还与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沁源有著名的佛教圣地灵空山和菩提寺,灵空山与先师菩萨有关,菩提寺则与民间宗教最高的崇拜神灵无生圣母有关,这些地方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是沁源地名中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文化特色。

三、结语。

地名是人们识别环境和相互交流的代号,是历史的产物,与文化共同出生于人类历史的母体之中。对于位于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的古上党地区的沁源县来说,其地名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该地地名文化内涵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当地地理历史的变迁,另一方面,研究地名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地名规范,绘制地图等,同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沁源县本书编委. 沁源县志[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1996.

[2] 胡天昌. 长治地名文化大辞典[M]. 湖南: 湖南地图出版社, 2010.

[3] 邵明武. 中国地名来历类说[J]. 中国地方志, 2004(12).

[4] 靳振恒, 闫国风. 上党地名文化探微[J]. 沧桑, 2007(2).

[5] 王际桐. 论我国地名命名原则[J]. 地球信息科学, 2001(3).

【作者简介】。

阴艳丽,单位:新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