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沿海发达地区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沿海发达地区地下综合管沟  

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委里安排科室对山东青岛、济南市高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广州大学城和浙江宁波市东部新城等5个地区的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学习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通过对沿海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管理情况的学习考察,使我们对经济发达地区地下综合管沟投资建设模式、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基本概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一是目击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面貌,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增长了见识;二是学习到了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地下综合管沟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三是通过学习考察,使我们看到了庆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要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事业心。

近年来,青岛、济南、上海、宁波、广州等沿海城市,借鉴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建设,取得了初具规模的骄人业绩,体现了节能、环保、高效、安全运行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和品位。

概括其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长远规划,超前设计。

沿海发达地区普遍重视城市建设规划和布局,一般都有10年至20年的远景规划。

据青岛市规划局副局长陈庆节同志介绍,在“十一五”期间,该市规划部门就拟定了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年规划蓝图,计划“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由市财政单项投资10个亿,在青岛市东部高新区建设全长 78公里 的地下综合管沟

截止今年年底,已分别建成了宽高各 3米 和宽 6米 、高 3.5米 的地下综合管沟 40公里 ,占计划任务的51.2%。

已建成的 40公里 地下综合管沟,目前已投入使用

宁波市在地下综合管沟的规划布局上独具匠心,根据交通道路走向,在东部新城建设了一条宽 4米 、高 2.9米 ,全长 9.8公里 的U型地下综合管沟,中间设有隔离墙,一沟两箱,强弱电分别入沟,提高了电缆、通信光缆入沟的安全性,使用企业普遍感到满意。

纵观沿海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建设规模,普遍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好,最小的管沟也在 3米 宽以上,最大的管沟达到了 7米 宽,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据上海浦东新区环保局总工程师孙云章同志介绍,1995年至1997年,浦东新区在张杨路建设地下综合管沟,是参照日本模式设计建造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地下综合管沟

这条管沟由浦东新区政府投资建设,宽 5.6米 、高 2.6米 ,全长 11.13公里 ,总造价3.8亿元。

其中,管沟内的附属设施建设就花费了近8000万元。

这些附属设施包括通风、照明、排水、消防、通信、供配电、火灾报警、防盗报警、氧气监测、温度检测、燃气监测、控制中心(计算机远程管理)等12个系统,配置水平很高,堪称超前设计、一步到位的样板。

二、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面对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地下综合管沟建设趋势,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却保持了相对冷静,避免了盲目冒进。

象济南市这样一个有580万人口,人均GDP39000元,财政收入近300亿元的发达城市建设几十公里地下综合管沟轻而易举。

但是,济南市政府领导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决策是厚积薄发。

2001年由市财政投资,在泉城路试建了一条宽 4米 、高 3米 ,全长 3.2公里 的地下综合管沟,内设照明、消防、通信、排水、监控系统。

投入使用后移交济南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维护管理。

运行数年后,直到2008年,才由城投公司投资,在东部新城区奥体片区建设了一条宽 5米 、高 2.5米 ,一沟两箱,全长 5公里 的地下综合管沟

今年,济南市财政又投资在旅游北路新建了一条宽 7米 、高 4.6米 ,一沟两箱,全长 3.1公里 的地下综合管沟

从2001年到2010年,10年间济南市先后共建地下综合管沟3条,加起来全长 11.3公里 ,总投资4多亿元,充分体现了量力而行,高标准建设,稳步发展的原则。

三、多元投资,统一管理。

从考察的5个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地下综合管沟投资建设的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政府直接投资建设,无偿使用

目前,绝大多数地下综合管沟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济南泉城路、宁波东部新城和青岛高新区等,建设费用和日常维护管理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电力、通信、供水、供热等管线企业免费使用

(二)政府组建城市投资公司建设,有偿使用

政府组建城投公司并注入资金,具体实施管沟建设事宜,向银行贷款或拆借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多元,共同建设地下综合管沟,建成后有偿使用

投资建设的模式上,尽管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在管理环节上,都离不开组建公司负责经营,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的基本模式。

如青岛高新区的地下综合管沟城市维护公司经营,高新区管委会下设的公共事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济南泉城路、奥体片区、旅游北路的三条地下综合管沟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经营,市政公用事业局负责管理;上海浦东新区张杨路地下综合管沟由新区环保局既负责经营又负责管理;宁波东部新城的地下综合管沟由新城物业有限公司经营,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负责管理。

上述4个城市综合管沟所生的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均由地方财政予以消化,入沟企业无偿使用,这种模式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收费机制,导致财政负担过重,管沟发展后劲缓慢。

通过座谈了解,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有偿使用收费机制,各管沟使用企业合理分摊费用是确保综合管沟今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

目前,全国已建设完成综合管沟城市唯有广州大学城在2005年建立有偿使用收费机制,由广东省物价局授权委托广州市物价局审批了入沟有偿使用收费标准,他们的具体做法是:⑴一次性向管线单位收取入沟费,以各管线直埋成本为标准,按实际铺设长度计量收费,用以部分弥补综合管沟工程投资建设费用,具体标准如下: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管线入沟费收费标准表  

管 线  

长度(米)  

单位直埋成本收费标准(元)  

饮用净水(DN600㎜)  

11965  

562.28  

杂用水(DN400㎜)  

11965  

419.65  

供热水(DN600㎜)  

11965  

1394.09  

供 电(孔米)  

441348  

102.7  

通 信(孔米)  

309780  

59.01  

以上5项合计约9200万元,占工程投资26%。

⑵收取综合管沟日常维护费,按各管线占用横截面空间比例分摊,用以保证管沟正常运行,具体标准如下: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日常维护费用分摊表  

管 线  

饮用水  

供电  

通信  

杂用水  

供热  

截面比例(%)  

12.70  

34.45  

25.40  

10.58  

15.87  

金额(万元/年)  

31.98  

89.27  

63.96  

26.64  

39.96  

以上5项合计年收取维护费252万元。

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管理情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前期规划滞后。

由于新城区建设初期伴随着供水、供电的同步实施,从外地考察的情况来看,有的地区前期整体规划滞后,往往是综合管沟与供水、供电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也给管线入沟带来了阻力。

二、安全隐患犹存。

按国家管线设计使用相关规定,燃气管线、高压电缆等都必须单独建造敷设,可是有的地方将易燃易爆的燃气管线和电缆放进综合管沟,虽然是一沟两箱,但是隔离墙厚度不够,密封效果不好等因素造成了安全隐患。

三、收费普遍困难。

由于综合管沟不宜分期建设,造成一次性投资较大,加之各地财力不同,形成投资建设模式不一。

尤其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地下综合管沟,面临着如何收费的实际问题。

地下综合管沟作为一个新兴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收费政策,使用管沟的电力、通信等中省企业对经营单位分摊费用、收取使用费、维护费和管理费的做法普遍都有抵触情绪,形成了目前收费难的被动局面。

通过学习考察,使我们受到启发。

借鉴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的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认真搞好庆阳市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

为了确保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十二五”期间,由市规划局制定西峰区地下综合管沟建设十年规划,力争首先在南部新城区建设中做到地下综合管沟先行,水、电、暖等管线及时入沟延伸,避免临时规划,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要做到超前设计,一步到位,新建管沟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保证20年不落后,为今后城市增容留有空间。

二、重视抓好地下综合管沟的附属设施建设

目前,西峰新城区建成的地下综合管沟仅有 2米 见方,附属设施很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管沟经营管理部门一定要狠抓安全防范工作。

为了建立健全节能、环保、高效、安全的运营机制,确保城区 60公里 地下综合管沟使用过程中不出任何问题,必须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管沟内安装通风、通信、消防、照明、监测报警等附属设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合理分担西峰新城区地下综合管沟建设成本。

目前,西峰区已建成高 2米 宽 2米 的综合管沟 60公里 ,总投资3.58亿元。

建设成本若由地方财政负担,政府财力有限,势必背上沉重包袱,严重影响综合管沟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若由使用管沟的企业负担,则会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挫伤企业使用管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综合管沟应有的社会效益。

因此,应坚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建设成本的原则,具体实施办法由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协商制定,逐步建立健全有偿使用收费机制,确保我市地下综合管沟建设管理健康有序发展。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