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研究

[摘 要] 指出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概念的基础上,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受众效能三个层面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出版质量、受众评议受众分析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措施。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期刊 知识传播 传播效能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96—04   [Abstract] Point out that speedy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Open Access (OA) Journal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OA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efficacy, analyze the main contributory factors behi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s’ efficacy, media’s efficacy and audience’s efficacy; finally suggest four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respects, namely publication quality, audience review, audience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Key word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发端于1980年代末期的开放获取出版一经出现就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模式之一。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6年6月,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上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数量达到8947种[1]。

开放获取期刊价值的发挥取决于其承载的知识内容是否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有效的传播

虽然在知识交流效率方面,开放获取期刊扩大了读者对于学术信息的使用权限,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交流的实效性[2]。

但是,相较于非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仍处在较低水平[3]。

因此,扩大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1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界定   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知识传播的概念。

作为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知识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传递和普及,进而产生价值。

所谓知识传播,是指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4]。

也就是说,知识传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特定的利益会促进或影响知识的流动与传播,进而提高或降低知识传播效能

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要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知识传播效能的问题。

所谓知识传播效能,是指衡量一个主体实现知识传播目标、完成知识传播任务、开展继续传播活动的品质、效率与潜力的综合性指标[5]。

具体到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则是指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作用于受众,达成学术成果传播目标的程度。

因此,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传播效能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把握其传播效果。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播效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从过程论的角度,本文将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进一步细分为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受众效能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

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最佳效能的因素,如何降低这些因素的干扰作用,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也因此,本文将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提出改善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策略。

2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分析   2.1 期刊效能维度   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期刊效能,要从内容数量和内容质量两个层面进行。

在内容数量方面,主要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等指标。

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之一,不仅是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6],而且因其与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期刊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也有一定影响[7]。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因子大、论文质量高的刊物,其论文篇幅均明显较长。

有研究指出,论文篇幅较短不利于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8]。

在内容质量方面,开放获取期刊刊载论文的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是主要的考察指标。

通常,期刊论文的质量越高,读者对其关注程度也越高;读者关注程度越高,论文被访问、收藏、下载、转发和引用的机会也越大。

此外,如何有效整合、共享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也将深刻地影响期刊的质量[9]。

因此,在评价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期刊效能时,必须考察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指标。

2.2 传播效能维度   信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语境、背景中产生和传播的,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背景条件而独立存在[10]。

学术期刊传播环节关系到内容信息能否以最佳状态传递到读者手中,完成传播学术成果的使命[11]。

媒介作为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重要一环,其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直接影响知识传播效果。

因此,评价开放获取期刊传播效能,主要从开放获取期刊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传播范围方面,开放获取期刊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数量、被搜索引擎检索数量、被馆藏机构揭示数量越多,以及期刊网站知名度越高,其知识传播范围越广。

传播方式方面,电子邮件推送、RSS订阅、期刊博客、期刊公众号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综合采用,能有效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

传播精度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期刊用户进行受众画像和情感分析,针对用户需求和偏好推送知识信息,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传播精度。

因此,在考察媒介效能时,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以上指标。

2.3 受众效能维度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受众效能主要表现为受众的自我效能和使用效能两个方面。

开放获取期刊受众的自我效能是指受众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对期刊内容进行下载、引用、分享、收藏、转发等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受众使用开放获取期刊意愿的强烈程度。

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示范效应和社会劝说都能够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12]。

因此,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数量、同行评论质量、同行使用情况等将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应对其加以密切关注。

在使用效能方面,受众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生活和学习经验等来判断该期刊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

另一方面,受众特点和偏好也会影响其期刊使用行为。

也就是说,受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背景、情感倾向、信息需求等个体差异都是造成受众使用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

因此,分析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受众效能时,要重点考察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和使用情况,以及用户个体特征和偏好等指标。

3 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策略   作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模式之一,虽然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在集聚和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较为低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其知识传播效能

3.1 丰富稿源,加强审稿编辑工作   2009―2014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OA期刊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但开放获取期刊整体出版质量不高仍是事实。

究其原因,出版流程简化和载文量不高是关键。

出版流程简化在为开放获取期刊加快出版速度、赢得科研人员青睐的同时,也为学术质量的下降埋下了隐患。

出版流程过度简化,尤其是组稿、编辑加工等一些重要出版环节的缺失或弱化正是导致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根源[14]。

为此,开放获取期刊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学术期刊的组稿方式获取高质量稿源,另一方面还应狠抓论文内容的审稿和编辑加工质量,以全面提高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

目前全球出版约9000种开放获取期刊,除少数稿源较为丰富、载文量较大外,大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尤其是学术影响力低的期刊,都处于载文量较低的窘境。

不少期刊一年仅出版几篇论文

载文量低,则读者数量少;读者数量少,则期刊学术影响力低;期刊学术影响力低,则作者投稿意愿低。

如此恶性循环,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因此,开放获取期刊应采取组建高水平编委会、专家约稿、免收论文处理费、优先快速出版、鼓励作者上传增强型文献等方式吸引优质稿源,以提高期刊载文量。

3.2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用户参与评论不仅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出版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

虽然部分期刊采取了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对论文进行审查,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期刊因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而导致出版质量不高。

为此,在采取开放评议[15]、交互评议[16]、引文评议等新型评议方式的同时,应加入层次评分、专家评分等客观评价标准,以进一步优化开放获取期刊评议机制,进而提高期刊的审核和出版质量。

为了提高自我效能,先看用户评价已经成为大多数受众的习惯。

当看到论文的好评较多时,受众自然会对论文留有较好印象,进而产生使用意愿。

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而言,如何创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吸引受众参与评论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此,简化受众评议流程、向撰写评议受众提供奖励、主动创造评议话题、向受众发出评议邀请、将受众评议信息放在显著位置等手段或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对论文评议

3.3 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   不同的期刊受众,其对媒介的选择、对知识信息的提取都会有所不同。

如何编辑出版高质量内容,提高期刊受众的满意度,一直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关注的重点。

采取科学方法对受众使用期刊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下载量、使用频率、访问量、访问率、停留时间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科学界定期刊受众群体类型及群体特征、受众使用行为特点等,不仅能够为优化期刊出版质量,提高用户体验提供决策支持,而且能够进一步挖掘期刊价值,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社会化阅读时代,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是受众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关注的重点。

也因此,如何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联系为纽带,通过社会化属性聚合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筛选、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和用户接受[17]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除了对受众行为进行精确分析外,强化期刊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受众”“受众出版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是改善受众体验、减小阈值差、提高受众黏性的关键。

3.4 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随着信息源的丰富和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呈现泛在传播的特点,信宿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

在其他要素恒定的情况下,媒介传播范围越广,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越大。

此外,在传播内容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传播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是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手段。

虽然开放获取期刊对用户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使之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易于传播,但要不断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要不断创新期刊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信息传播方式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

除了上文提及的RSS订阅等传播方式外,基于移动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社会化网络分享已经成为开放获取期刊进行传播方式创新的主战场。

例如,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不仅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Reddit、Stumbleupon、Googl+、Facebook、Twitter、Linkedln等社交平台,还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CiteUlike、Mendeley等文件管理社交平台和Pubchase仓储中。

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PLoS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而且扩大了PLoS期刊学术影响力。

4 结 语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高低直接关乎其学术影响力的高低。

虽然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各类因素十分复杂,但提高开放获取期刊载文量和出版质量,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等,仍不失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举措。

注 释   [1] 武庆圆.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交流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   [3]韩鹏鸣. 基于特征因子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29—31   [4]倪延年. 知识传播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3   [5]张晓芳. 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播效应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0(12):8—11   [6]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72— 75   [7]黄明睿. 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7):749—757   [8]王全金,吴泽九,李萍,黄露. 科技论文引文量及篇幅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3):107—111   [9]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 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 编辑学报,2016(1):15—17   [10]陈东. 传播学及其传播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1986(5):64—66   [11]谢文亮,王石榴. 学术期刊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425—430   [12]陈祖琴,葛继科,郑宏. 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J]. 图书情报工作,2007(7):54—56,119   [13]付中静. 开放获取对国际期刊学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5(11):114—117   [14]徐丽芳,方卿. 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J]. 出版科学,2011(6):78—81   [15]开放评议是指将论文初稿、评审人员意见和签名、作者修改稿连同论文最终稿同时发布在网络上,力求评议过程透明化的一种评议方式。

[16]交互评议是指由评审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进行公开讨论然后定稿的一种评议方式。

[17]徐媛. 基于用户黏性的社会化阅读社区盈利模式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4(3):49—5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