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虚湿热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理论探微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阴虚湿热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不可逆损害,以尿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肾性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虽然透析和肾移植疗法的普及已显著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对于早中期CRF患者来说却不十分适用。因此,对CRF如何早期预防,延缓其进展,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中医治疗CRF虽已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因本病呈动态发展变化,辨证分型不统一,影响临床疗效。因此,探讨CRF发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对指导临床用药非常重要。笔者依据导师孙升云多年治疗CRF的临床经验,结合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居民生活饮食习惯,从阴虚湿热探讨CRF的辨治,现试述如下。

1 阴虚湿热的关系。

关于阴虚湿热之间关系的专门论述,历代医籍记载较少。本文所提及的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多由素体阴虚、久病劳损或误治引起,属内伤杂病范畴。至于热病之后,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亦可使阴液暗耗而使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而致阴虚,则不属于本文论述范围。热往往依附于湿,本文所指湿热分内外两种:一为内生湿热所致的湿热内蕴;一为外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阴虚湿热证是指阴虚湿热两种病理因素同时存在的一类病证。

1.1 阴虚与外湿。

外湿为外感六淫之湿邪,阴虚则为阴液的亏少。素体阴虚,久病劳损或失治误治而致阴虚之人,常易招致六淫湿邪的入侵。究其原因,若从脏腑论之,多与脾之运化水湿、肾之主水、肺之通调水道,包括肝之疏泄功能的失调有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致说明了人体内水液的来源、输布、运行、排泄及疏通调节的各个环节。阴虚之人本已阴液亏少,平衡水液的系统失调,不能产生身体必需的津液,此时则为外湿的入侵预留了位置,外湿强占了津液之位,却并不能发挥津液所具有的濡润滋养等作用,成为祸患。《外感温热篇》有“湿胜则阳微”之说,意指湿邪易伤阳气。在笔者看来,通过简述阴虚与外湿的关系,湿邪亦可伤阴气,盖因阴虚之人已为湿邪留有居所,其焉有不来之理?。

1.2 阴虚与内湿。

外湿,顾名思义由外部而来,既由外来,则人可以“趋利而避害之”,而内湿的产生则是人避之不及的,盖因内湿的产生与人体气血津液化生有关。《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津液的丢失,导致了气的耗损。而本文所言之阴虚即指精血或津液的亏损。《灵枢·本神》云:“阴虚则无气。”亦说明了津液足方能化气,气才能行津,津液能载气,所以津液少则气少,气少则津行障碍,影响气机运行。如此循环往复,痰饮瘀血由内而生,复阻气机,更生内湿,有碍津液化生,令阴虚更甚。“津血同源”,故《灵枢·营卫生会》有“夺汗者无血”之说。汗为津液化生,津液足则血有源而生,血亦属于津液范畴,如津液与气的化生类似,津液与血也同样存在着化生障碍时产生内湿的结果,强调了阴虚湿热的关系。同理,“气行则血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亦即气与津液阴虚湿热的关系。

2 阴虚湿热证的形成机制。

2.1 成因。

阴虚湿热证的成因非常广泛,如岭南地区、江浙一带、四川盆地等地属湿温之乡,其人多感受湿毒暑热之邪。热通常依附于湿,湿与热易兼夹共犯人体,湿与热合,胶结不解。

本文以岭南地区为例试论述阴虚湿热间的关系和阴虚湿热证的成因。岭南地区地处热带,常年气温较高,炎热时间长、雨水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雨,空气相对潮湿,加上地下水位较高,使地表层含有大量水分,较之其他地区湿热更甚,暑热易伤津耗液,所以,当地居民多湿热体质。另外,岭南地区处在沿海地带,经济繁荣,人们的工作压力也大,经常身有旧疾仍奔波劳顿,或应酬不断,烟酒膏粱厚味恣食,或曲意经营,劳心劳力,且岭南人多贪凉饮冷、喜食生冷瓜果、多食鱼虾等阴柔多湿之品,伤及脾胃,日久暗耗阴血,内虚更易招致湿热之邪的侵袭。再者,现代医学对湿热证认识不足,不合理的治疗用药也成为这一病症常见的诱因,如本已是体虚运化无力之证,大量输液之后,导致水湿内停,久之郁而化热,徒增湿热之邪;或本为湿热内蕴之候,又经手术、放化疗等损伤,耗伤脏腑阴阳气血,加重湿热内蕴之势,使湿热更难祛除。这些情况均可导致病症的蔓延,病机的转变,从而产生阴虚湿热之证。

2.2 病机

2.2.1 肾阴虚湿热 肾脏又有“水脏”之称,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津液集中体现在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鉴于本文内容,只讨论肾阴津液代谢的作用。肾阴,或称为“真阴”、“元阴”、“真水”,为人身阴液之根本,具有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充养脑髓、骨骼,并制约阳亢之功。肾阴不足,则阴不制阳,虚火亢盛则生内热,此时若感受湿邪,湿与热结,则阴虚湿热证成矣。

2.2.2 肺阴虚湿热 肺为娇脏,性喜清润,职司清肃,五脏中肺最易阴虚。肺处上焦,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外合皮毛。肺阴不足,虚热内生灼肺,肺津不布,使其宣降失调,水液外不能达于肌肤皮毛,上不能濡润肺卫鼻窍,下不能输于膀胱,聚集而成水湿痰饮。肺卫不固,皮毛腠理开阖失司,湿热之邪则从肌表侵入人体。

2.2.3 肝阴虚湿热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是脾胃气机疏通畅达、脾升胃降的一个重要条件。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令肝郁,或肝之阴虚火旺横逆犯脾,均可影响脾胃对水液运化,导致水液停聚中焦,内湿由此而生,阴虚之人生内热,此亦可为阴虚湿热之证。

2.2.4 脾阴虚湿热 脾阴之说在古今医学典籍中都少有提及,但正如肾阴与肾阳在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一样,脾的运化功能亦非全由脾阳主宰。脾统血,脾阴虚则统血失职,导致血溢脉外而加重阴虚,阴虚则气不足,故水液内聚不能运化而阻于中焦。阴虚则内热,湿邪阻于中焦久而化热,因而阴虚湿热之证乃成。

2.2.5 胃阴虚湿热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受胃气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胃液(阴)的濡润滋养,故素体阴虚或久病误治致津液不足、胃阴亏虚之人,阴液已伤,此时若复感外湿,或脾虚而生内湿,则湿热之邪居中焦之位,湿热中阻。此为六腑中胃之阴虚湿热证。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