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72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波,叶小明,李柏,陈志宁。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72例HSP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出现皮肤紫癜,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11例(占15.28%),以关节症状首发者2例(占2.78%),出现肾脏损害25例(占34.72%)。经综合治疗,68例治愈,4例好转,无一例死亡。结论 以消化道、关节症状首发者易误诊肾脏受累的程度决定患儿的病程及预后。应重视紫癜性肾炎的治疗

【关键词】 紫癜过敏性;免疫抑制剂。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基本病变为全身弥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现对2000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HSP患儿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72例,均符合HSP诊断标准[1],其中男42例,女3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1.5~14岁,平均8岁9个月,发病高峰年龄6~9岁,其中≤7岁30例(41.67%),>7岁42例(58.33%),病程3天~4个月。

1.2 病因及诱发因素 发病前1~2周有明确的上呼吸道感染者23例(31.94%),使用药物(抗生素、外用药)9例(12.50%),食物过敏(鱼、虾、蟹、海鲜、鸡蛋等)11例(15.28%),蚊虫叮咬5例(6.94%),接触油漆2例(2.78%),原因不明22例(30.56%)。既往有过敏性疾病或过敏史10例(13.89%)。

1.3 临床表现 表现为单纯型紫癜31例(43.06%),混合型紫癜41例(56.94%)。①皮肤紫癜:72例(100%)均有皮肤紫癜,以皮肤紫癜首发表现59例(81.94%),另有13例(18.06%)患儿皮肤紫癜出现在消化道症状、关节痛之后,紫癜多分布于臀部及双下肢,其次为双上肢、躯干、面部,严重者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形成水疱,紫癜多在1~2周内消失;有35例(占48.61%)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肌肉酸痛和肿胀。②消化道症状:37例(51.39%)出现腹痛,为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以上腹及脐周痛常见,5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伴消化道出血21例(29.17%),表现为解黑便、血便。以腹痛、血便、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首发表现11例,而误诊为其它疾病9例,其中误诊为胃肠炎3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3例,肠系膜淋巴结炎2例,肠套叠1例。③关节受累18例(25.00%),以膝、踝、肘、腕关节为主,以关节痛为首发误诊为风湿热者2例(占2.78%)。④肾脏损害25例(占34.72%),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17例,肾炎综合征5例,肾病综合征3例。⑤其它:伴发热21例,头痛7例,乏力9例,心前区不适3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升高21例,嗜酸细胞增高37例,血小板(100~300)×109/L 25例,>300×109/L 47例,最高760×109/L;抗O增高15例,CRP增高25例,最高115mg/L,免疫球蛋白检查48例,血清IgA升高17例,IgM升高12例,IgG升高11例,IgE升高27例;大便潜血阳性13例,黑便或血便8例;肉眼血尿8例,镜下血尿14例,尿蛋白(+)~(+++)12例;心电图检查15例,以窦性心律不齐或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5例,检查心肌酶谱19例:9例LDH、CK、CK—MB、HBDH不同程度增高,检查APTT 27例,轻度延长11例,18例行B超检查示腹腔少量积液7例。

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入院后针对病情不同进行相应治疗。急性期予卧床休息,有明确过敏原者避免再次接触,停用可疑食物及药物,清除感染灶,对感染引起者予抗感染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过敏治疗,并予西米替丁、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以减轻皮肤、粘膜及内脏水肿、出血,对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痛明显者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给予口服强的松1mg/kg·d—1,分次口服,症状改善后改隔日口服并逐渐减量,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贫血明显者予输血。针对紫癜性肾炎治疗,轻度者给予支持对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活血化淤,止血治疗,对肾脏损害较重者,视病情予雷公藤多甙、卡托普利、双嘧达莫等治疗,对病情反复发作或紫癜严重者给予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G(IVIgG)治疗。经综合治疗,72例有68例(94.44%)治愈,4例(5.56%)好转,25例肾炎患儿有21例在3~8个月内血尿或蛋白尿消失,随访3~12个月,无一例死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