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布:全球化的幕后推手

下载论文网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将大街上的一个乞丐带进达沃斯,要让对方感觉不可或缺。

“先生,你,已经建立了影响很多人的繁荣事业,你的口才和亲和力让你不凡。

你,是一名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

亲爱的流浪汉,欢迎来到达沃斯

”   以上出自某报纸对施瓦布的一段调侃。

世界经济论坛的同事评价施瓦布一个政治家,而施瓦布则称“如果一定要填满护照,在职业一栏里,我愿意写上‘艺术家’或‘创造家’”。

一个每年都参加滑雪马拉松以保持精力与体能的人;一个在“9?11”事件之后果断易址到纽约召开2002年年会以示声援的人,显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

当然,他也不是一个高调的人。

甚至,他的学院脸看上去有些严肃。

然而,施瓦布的朴素沉静、自我隐匿无法遮蔽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是他,就不可能有达沃斯这样独一无二的全球化产物。

全球化幕后推手      雪山,达沃斯,小镇。

世界顶尖人物每年都趋之若鹜,为什么?这里有高屋建瓴的话题、卓尔不凡的精英以及滑雪运动的贵族隐喻。

达沃斯人”(Davos man)成了比亿万富翁的头衔更有尊荣与品位的象征。

据说有美国富翁乘私人直升飞机来游说,要求参会,但最终还是被婉言谢绝。

拥有机械工程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和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施瓦布深谙其道。

如果达沃斯论坛视为一家大企业,他不仅了解客户需求,还要推动客户创造价值。

1971年,施瓦布观察到美国的管理模式将对欧洲大陆造成冲击,于是邀请400位欧洲工商界著名人士在瑞士发起成立欧洲管理论坛

这是他成功的起点,早期论坛团队在日内瓦郊区一个只有三张床的屋里运作,雇员之一是其妻子Hilde;而如今,达沃斯论坛已有员工300多名,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

写过《欧洲梦》的美国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欧洲梦强调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与相互联系,在21世纪将成为世界各国参照的新样板。

”   虽然杰里米?里夫金的这种判断,“适合致富”的美国不一定爱听,正在崛起的中国可能没有时间听,却印证了达沃斯论坛的发展脉络:先是欧洲管理论坛,后来过渡到世界经济论坛

直至今天,虽仍然冠名“经济论坛”,其外延早已拓展,社会意义愈加深远。

达沃斯每届年会议题林林总总,但最后决定大主题方向和事务优先性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施瓦布

这一决策过程看上去不怎么“民主”,不过,在愈加复杂的世界事务面前确立优先性,在集体智慧结晶基础之上做提升,对于施瓦布本人未尝不是一种考验。

作为全球化幕后推手施瓦布似乎永远能不停消化和吸收有用的信息和意见。

比如有人提出好莱坞明星到场只会吸引尖叫,容易冲淡主题,达沃斯收缩了娱乐界的邀请。

比如西方媒体批评达沃斯论坛是“CEO的迪斯尼乐园”“资产阶级俱乐部”,达沃斯加强了邀请NGO、福利组织、弱势群体代表的力度。

再比如,早期论坛的商业操作,有人质疑他的商业道德,他索性建立基金会,继续以盈利的方式,坚持非营利的目标。

如某些人士观察到的,施瓦布是人类网络效应的熟练的发掘者。

如果你请到一个首相来达沃斯,他就会请到另一个

如果你说服了一些首席执行官不远万里过来,他们的竞争者也会追随。

一旦你有了他们,你就可以说服投行和其他公司来提供资金支持和租用酒店房间。

施瓦布手里有长长的大人物的通讯录,保持关联的方式仍是思想交流。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一个中国籍联席主席在《我所经历的达沃斯》一文中,讲述了与施瓦布具体交往的轶事。

2006年11月,施瓦布将其在伦敦的演讲稿发给王建宙

演讲中提到,“Google化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互相联系沟通”。

这促使王建宙写信给施瓦布提出补充意见。

手机是人的耳朵和嘴巴,成了人的必需。

相对于有手机的人来说,没有手机的人就缺少了一大部分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要达到教授您所说的任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沟通,还必须实现手机化。

施瓦布当年12月回邮件表示赞同,并在年会上把“Google化”和“手机化”相提并论。

施瓦布的水晶球      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施瓦布切换自如。

达沃斯论坛每年都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施瓦布是这一报告的主要作者。

通过达沃斯论坛聚集的人脉、信息与资源,形成了这一报告的独特而权威的资料库。

今年5月14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推出了2007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施瓦布跻身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与思想家”。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其撰写评语:“施瓦布和我一定意义上做的都是组织全球会议的工作。

我在联合国,他在瑞士达沃斯

达沃斯满足了人们需要新的世界的要求,同时也在行动家和示范家那里引起怀疑。

施瓦布通过把抗议者请进来的方式,熟练地清除了这些疑虑。

”   施瓦布本人认为,他所听到的最高评价来自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后者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没有达沃斯论坛,南非的命运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施瓦布没有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达沃斯也没有。

然而有两点,施瓦布和他一手创立的组织看得相当清楚:首先,全球性关键挑战不可能依靠政府、企业或民间团体任何一方单独解决;其次,在当今复杂、脆弱和日益同化的世界里,不能被动地去获取战略见解。

获得战略见解的最佳途径,是与同行或业界最睿智的人士进行持续交流。

尽管已年近七旬,施瓦布没有流露出任何退下来的意思。

他对西方媒体表示:“我认为只要我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上合理地锻炼各种功能,就没有必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   这个时候,你会看到,老头儿还是有点性格的。

(编辑/秋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