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群知识系统的运行环境研究

摘要:对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构成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由本地环境和全球环境构成,其中,本地环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技术一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知识一能力环境;对上述每一类“亚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集群知识系统系统环境环境分析;环境优化。

企业集群(以下多简称为集群)是指同一产业领域内纵向或横向相关的众多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的一个经济群落。集群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开展着各种类型的知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取、学习、创造/创新/生成、溢出、转移/传播/扩散、转换、共享、整合、应用、评价、选择、交易和保护等活动,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知识转移是关键,知识应用是重点,而基于知识的技术创新是核心。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集群中的知识知识活动及其管理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集群知识系统”。Bell和Albu的研究表明:集群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群知识活动能力,从而对集群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换言之,集群知识系统的内部环境或本地环境对其运行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集群知识系统的外部环境——全球环境——也对其运行绩效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研究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集群知识活动的场所“巴”——很有意义。   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已经涉及到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但专门探讨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文献却如“风毛麟角”一般稀少。本文试对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 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构成      作为一种具有“产业关联性”、“空间聚集性”和“地方根植性”特点的产业组织形式,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从社会一技术系统理论的角度看,集群既是一个技术系统,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因此,集群是一个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系统。由于集群的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往往“盘根错节”,而影响集群技术一经济活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也常常“形影不离”,所以,更完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集群既是一个技术一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这两种系统分别对应于集群价值网络社会网络集群价值网络集群成员组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而形成的正式网络,其首要功能是实现集群的中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创造价值价值网络具有“结构根植性”,即其结构对其运行绩效有重要的影响。(集群的)社会网络是指(集群内的)社会单位之间的政治、经济、管理以及文化、传统和人与人之间多种关系结合而形成的网络关系,它是组织问的一种非正式网络,具有动态性、根植性、中心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里的根植性主要是指“社会根植性”或“文化根植性”,即社会网络集群所在地区各种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及经济等因素的函数。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网络其实是一种关系网络集群知识活动就是在集群价值社会网络中进行的,因此,集群价值网络社会网络,即集群的技术一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以下有时简称为系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这两个“子环境”分别称之为“技术一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此外,由于集群知识活动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其成效与集群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而集群内各种原有知识和能力之间也构成一个亚系统——知识-能力系统,显然,该系统也是系统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笔者将其称之为“知识-能力环境”。   综上所述,影响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绩效的内部(或本地)环境主要由集群内部(或本地)的技术一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知识一能力环境构成。Batheh等将这种地方环境形象地称之为“本地蜂鸣”(local buzz)。套用野中与竹内提出的术语“巴”,也可以将这种地方环境称之为集群知识活动的“本地巴”。      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集群知识系统知识资源方面都难以做到“自给自足”,因而不能“闭门造车”式地开展知识活动,而必须同外部知识源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以便及时获取最新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从而有效克服集群的“技术锁定”,使集群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外部一本地联结对于集群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的集群知识系统必定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事实上,集群知识创新正是通过地方化隐性知识和外部编码化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换言之,集群知识系统与全球知识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这种联系和互动是通过集群的全球知识网络实现的。Bathelt等将这种网络称之为“全球通道”(global pipe—lines)。我们把“全球通道”看成是集群知识系统的外部环境或全球环境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的构成如图1所示。      2 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2.1本地环境   2.1.1 技术一经济环境 由前文已知,集群知识系统的本地技术一经济环境主要由集群价值网络构成。从价值创造的知识观角度看,集群价值创造过程实际上是集群知识活动过程。集群价值网络的结构与功能对这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集群价值网络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由集群内组织间的劳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决定的。事实上,在集群内部不仅有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分工与协作,而且有“认知”或“创新”活动——知识活动——方面的分工与协作。   集群价值网络集群内组织间进行知识转移和合作创新的正式渠道,其产业属性、结构类型与发展水平会对集群知识系统运行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每一个集群都是围绕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产业形成的,因而其技术一经济活动价值创造活动必然具有“产业根植性”。而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活动规律不尽相同,因此,集群的产业属性是影响集群知识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集群价值网络的结构类型也会对集群知识活动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根据集群内组织间的联结形式,可以将集群划分为中心一卫星型集群、多中心型集群和无中心型集群。有关研究表明:同多中心型集群和无中心型集群相比,以龙头(强势)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中心一卫星型集群——龙头企业网络——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集群价值网络的发展水平既是集群内部劳动分工与协作水平的反映,也是集群内部知识活动分工与协作水平的反映。集群价值网络的发展水平越高,则意味着集群内部的知识活动分工与协作就越合理和有效,这无疑为集群知识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1.2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集群所在地区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经营环境、就业环境、生活质量、文化素质、知识观念、创新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人际关系等),而且包括各种相关的政治和制度因素(如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换言之,它是区域社会文化、政治和制度等环境的集合体。   集群中的社会网络(以下简称为集群社会网络)是在上述社会文化、政治和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与集群社会资本密切相关。集群社会资本,就是集群内各知识主体之间以及集群内外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它由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因素构成,是集群内部及集群内外知识主体之间关系的测度。社会资本来源于规则、规范、信念和社会网络,因而其大小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也就是说,集群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劣可以用集群社会资本存量的高低来评判:集群社会资本存量越高,集群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就越“优质”;集群社会资本存量越低,集群社会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就越“劣质”。由相关研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构建良好的集群社会资本,即集群内部及集群内外知识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集群知识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有利于集群知识系统的功能提升和持续进化。特别需要指出,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转移主要是通过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客户关系网络、个人友谊网络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网络等非正式网络来实现的,而集群社会资本的大小无疑会对这些非正式网络知识活动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上述的良好关系并不就是“密切关系”或“强关系”。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在“强关系”和“弱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强关系是指经常接触和情感密切的人或关系,一般产生于密集型的社会网络之中;弱关系是指不经常接触和情感不密切的熟人或关系,主要孕育于稀疏型的社会网络之中。在提高集群知识活动的绩效方面,强关系和弱关系各有其作用:密集的网络和强关系促进信任,导致隐性知识和敏感信息的传播,从而影响集群的创新;而稀疏网络和弱关系则是获得最新信息和异质性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扩大组织间联系和互动范围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强关系和弱关系不应采取“厚此薄彼”的态度。在一个优化的社会网络中,强关系和弱关系间保持着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这种比例关系会随着集群知识系统的发展而变化——集群知识系统的发展水平越高,弱关系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不仅如此,对于所属产业不同的集群而言,强关系和弱关系也“各有千秋”:在那些不确定性程度高、技术变化快的产业,如软件开发、电子和制药业,弱关系比较适合;而在那些更加依赖于已有市场而且技术开发又是渐次进行的领域,如机械工程和交通工具,则强关系更加“般配”。即使在一个集群内,成员企业问的关系强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产品或技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关系常常会逐步增强或渐次减弱。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