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爷_乾隆爷的餐桌

天子玉食万方,水陆珍物,无美不备。

然中国自秦皇汉武以来,对于宫廷饮馔,大都约而不详,偶或有私家记载,有所阐述,亦不过鳞牙片爪,难尽其详。

及至清代乾隆即位,宫廷饮馔方渐具规模,列为定制。

御膳”一词,顾名思义,是历代帝王及皇家饮馔的特称。

《汉书・王莽传》言王莽以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足征西汉时即有此词。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引前代故事:“旧制,‘皇帝御膳,中宫曰内膳’,自寿成皇后初立,恳辞内膳,诏权罢,今中宫因之。

”中宫是皇后的代称,可见宋前皇家饮馔,尚有“御膳”、“内膳”之别,自南宋光宗寿成皇后时,方罢“内膳”而专以“御膳”一统之。

天子玉食万方,水陆珍物,无美不备。

然中国自秦皇汉武以降,对于宫廷饮馔,大都约而不详,偶或有私家记载,有所阐述,亦不过鳞牙片爪,难尽其详。

及至清代乾隆即位,宫廷饮馔方渐具规模,列为定制。

现今所谓“仿膳”,实皆据清代宫廷御膳而来。

乾隆爷膳食考      第一历史档案馆及国家图书馆,皆藏有清宫膳食档册

清宫制度,每日上奉膳品多少,详情如何,均须注记档册

其内容可分为:进膳时刻、膳品名目、治膳厨役名姓、帝用膳多少、临时加传膳品名目、用膳剩余分别赏赐何人等。

每日皇帝膳后先用别纸缮呈总管内务府大臣誊阅,阅后再缮正归于档册

乾隆朝皆是如此,嘉庆、道光务崇节俭,菜蔬减少,但所记仍详。

咸、同以降,则渐简单潦草,似国运之式微,可于天厨饮食册中见之。

乾隆朝为清代国势最鼎盛之时,所谓“四方来朝,八方向化”,奇珍异物均至于朝。

但出一般人想象,乾隆帝每日两餐,饭食菜蔬,居恒不过十品,且常有早餐剩余,留作晚餐或隔日再食者。

即元旦、除夕、万寿圣节,乾清宫大宴,亦仅四十九品,且内中有九品为蜜饯。

另按清制:皇帝内膳房仅办理皇上饮食,太后皇后妃嫔均有“宫分”,各有厨房,除皇上有时侍太后饮食外,后妃均难得与皇帝同饮食。

据《节次进膳底档》及《照常进膳底档》,乾隆帝每日于寅正三刻(凌晨04:45)左右起床,膳房即“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有时则不用早点,候至卯刻用早膳方进食,而早膳菜蔬多不过十品。

兹录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十日皇帝早膳膳食单于下:   “卯正三刻(06:45)进早膳,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燕窝火熏鸭丝一品、清汤西尔占一品、攒蒜锅烧鸡一品、肥鹞火熏炖白菜一品、三鲜丸子一品、鹿肋炖肉一品、清蒸鸭子糊猪肉喀尔沁成攒肉一品,上传炒鸡一品、竹节(左“�”右“卷”)小馒头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蜂糕一品、南小菜一品、老腌菜一品、酱王瓜一品、苏油茄子一品、随送粳米膳进一品、野鸡汤进一品

”   乾隆帝喜吃苏州菜和鸭子菜,每膳必不可少,因此这份膳单中鸭子菜占了较大比重。

翻检乾隆档册,其每日所记均如此形式,每一菜蔬下并有小字旁注治膳厨官名,如“某菜常二做”、“某菜张东官做”等。

张东官乾隆帝最为赏识的厨子,苏州人,备极恩宠,在乾隆帝每日的膳食单中,打头菜必是署名张东官和双林两位。

档案中还录有乾隆帝指名要张东官添菜的记载。

清官制度,皇帝一天吃两顿正餐,即“早膳”和“晚膳”。

早膳一般在早晨六七点时,晚膳则一般在下午二三时。

正餐之外,就是所谓早起的“早点”和傍黑六时左右的“晚晌”。

晚上加班,则另有夜宵。

早膳、晚膳间的中午时分,乾隆帝喜用点心,档册记载多用八珍糕。

乾隆四十六年(1781)六月十二日《照常进膳底档》所记:   “太监胡世杰传旨:叫你们做八珍糕所用之物:人参二钱、茯苓二两、山药二两、扁豆二两、薏米二两、炒芡实二两、建莲二两、肉粳米面四两、糯米面四两,共为极细面加白糖八两,和匀蒸糕,蒸得晾凉了,每日随着熬茶时送。

”   以下各日记载均类此,至每日晚膳,其菜蔬多与早膳大同小异,兹不具录。

至“晚晌”,有时用酒膳,有时用果饼,有时用炉食,而所谓“炉食”,即下列各食品:   “猪油到口酥、猪油酥烧饼、猪油酥火烧、猪油澄沙馅酥饺子、奶酥油光头、香油提浆薄脆、香油缸炉、香油鸡蛋麻花、香油发面麻花。

”   这即是乾隆帝一天的饮食。

每逢祭天地宗庙,皇帝虽斋戒,但饮食仍照常用荤,惟不饮酒、不食葱蒜耳。

至遇祖先诞辰、忌辰,则素食。

一声“打碗盖”,八珍盈雕俎   清官膳食,归内务府办理,外人即使光禄寺亦不得插手,否则即是触犯了最大忌讳。

清末参与光绪新政有一名臣张荫桓,戊戌政变后二年(1900)被秘密处死,起因即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德国亨利亲王访华时帮着全力操办了一顿西洋大菜,触犯了内务府及宫内太监忌讳,被慈禧太后面前媒蘖其短所致。

办理御膳内务府有专门尚膳监负责其事,下设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和包哈局(挂炉局)五个单位。

包哈局负责烤鸭、烤鸡片菜和腌制酱菜等。

宫中其有御厨300多人。

前面说过,太后及妃嫔各官都有小厨房,御膳房是专门为皇帝供膳的厨房,并不限于一处。

故宫景运门外的叫“外御膳房”,负责为值班大臣备膳及大宴群臣时制作“满汉全席”。

养心殿侧的叫“内御膳房”,专门为皇帝备膳。

另外,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也设有“园庭膳房”;在热河、滦河、张三营等行宫,有“行在御膳房”。

皇帝出行时,有核心的厨房班子随身跟着,以供其吃喝。

御膳对原料的要求十分苛刻,清宫中的饮用水都是专门从京西玉泉山运来的泉水,据说这里的水“最轻清”。

玉泉山上泉眼众多,其中最大的一组泉眼在山的西南麓,称为“天下第一泉”。

几百年来,此泉一直为禁军严密把守,作为专供皇家生活用水的重要所在,任何人不得涉足其间。

每天下午,御用水车由一头毛驴拉着走在马路正中央,把玉泉山水经高粱桥进西直门运抵大内。

御膳用的米是紫、黄、白三色老米,以紫米为最佳。

派专人在水源土质最好的玉泉山、丰泽园、小汤山温泉等处培植,颗粒油润饱满,做出的米饭稻香扑鼻,饭粒晶莹而有弹性。

这是皇帝的御用米,宫中其他人所食,则为各地晋京呈献的贡米,亦属上乘。

“芳酒绮肴,穷极水陆”,在各省所进贡的贡品中,珍馐美味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御膳房的库房里常年备有黄河金鲤、渤海对虾、阳澄湖大蟹、南海鲛翅、山东鲍鱼、东北熊掌……可谓琳琅满目,取之不尽。

御膳房所用羊肉俱从宫中庆丰司领取。

庆丰司直属内务府,专掌牛羊畜牧之事。

其他鸡、鸭、鱼、豚和时鲜蔬果,都由厨役自宫外市场购得,且“每膳皆具,每具必双,盖古制公膳双鸡之遗意”也。

御膳的规制,平日菜肴两桌,各种点心、主饭面粥共三桌,冬天则加设一桌火锅;另有一小桌“小菜”,即是咸菜、酱菜之类。

每样菜中有一面银牌,先由阶层较高的太监尝过,证明无毒,方始进御。

进御时,待皇帝坐定,一声“打碗盖”,四五个小太监一齐动手,取走所有碗上的银盖,顿时“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琳琅满目,只待皇帝下箸。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