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户所占比例大,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命脉,而其中农户收入储蓄,投资行为和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根据文献检索,农户储蓄行为会受到农户收入、社会保障制度、金融行为家庭结构、储蓄利率通货膨胀率六方面的影响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10996.htm  [关键词]农户储蓄预防性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计量方法ki.zgsc.2015.17.201   1 储蓄农户储蓄   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稳中有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尤其引人关注。

储蓄通常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结余的金融资产,其主要形式有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

储蓄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适度的储蓄为经济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有效的后备力量。

对于一般工薪阶层的城镇居民而言,其储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是一种平滑消费行为

农户储蓄行为是个人储蓄农户生产行为相结合的部分,他们的储蓄除了用于未来消费还有部分要作为下期的生产经营活动。

这就使农户储蓄行为有别于一般城镇居民的储蓄行为

随着农户收入的增加,储蓄率有可能上涨,而这种高储蓄率有可能带来较高的增长率。

从理论上来说,农户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经济效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2 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因素   生命周期动机,遗赠动机和预防性动机三大储蓄动机中,随着农户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对近几年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农户储蓄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六方面因素影响:   2.1 农户收入   谢勇(2011)使用微观调查数据和微观计量方法,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以及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家庭人口年龄构成、户主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储蓄率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以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程度最大。

此外,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都会使农民储蓄率增大,这也是储蓄率增加的重要原因。

董志勇(2011)以黑龙江、云南、湖南三省九县为调查对象,在实证模型中分析了农户储蓄储蓄率(储蓄率定义为储蓄除以储蓄与消费之和),表明家庭收入的增加会明显带动储蓄储蓄率的共同增长。

胡士华(20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运用系统广义矩计量方法,再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我国农户储蓄率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是农户家庭收入不断增加,二是居民储蓄习惯的存在。

2.2 社会保障制度   黄学军、吴冲锋(2006)指出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会减少人们面临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可能,从而使预防性储蓄行为产生挤出效应。

他们将医保的参保费用,医疗支出费用,生病概率,当期和下期的消费,时间贴现因子,个体风险厌恶系数等综合因素考虑在内构建模型,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实施医疗保险后,个人会增加当期的消费,减少储蓄,从而产生挤出效应;二是随着风险厌恶系数增大,也即人们越来越厌恶风险,便会加大储蓄,使得储蓄的挤出幅度减小;三是消费者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越高,人们便会更加倾向于投保,消费支出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储蓄挤出的幅度加大。

林坚,周菲,黄斯涵(2010)基于微观家庭面板数据,选用包含收入不确定性变量的跨期动态家庭储蓄模型,发现浙江省农户储蓄行为在200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改变,农户储蓄动机在2002年后发生减弱。

而这一改变的发生正是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普及,使得农户感受到医疗保障,减少流动性约束风险的担忧,从而刺激消费,减少储蓄

高梦滔(2010)利用面板数据选择模型,在控制内生性的前提下,对我国8个省的农户数据进行估量,得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其预防性储蓄减少了12%~15%,每个农户储蓄减少的平均金额为552元。

规避风险的自我融资方式,是人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主要手段。

通过医疗保险的良性实施,减少预防性储蓄,推动国民消费,改进社会福利。

2.3 金融行为   社会网络是指以亲友数量,亲友交往状况,亲友中相对富裕家庭的多少等作为变量来综合考虑。

易行健(2012)对高低收入阶层分别考察再结合分数回归,由于低收入者对社会网络依赖较强,因此社会网络只能显著降低较低收入农户储蓄率。

流动性约束的提高是我国信贷市场不完善的表现。

高梦滔(2008)采用四种滤子算法分别估计了农户的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在此基础上,引入持久收入假说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信贷对储蓄影响

分析表明,尤其对低收入人群,信贷造成的流动性约束对提高储蓄的效应更加明显。

李锐,项海荣(2006)根据农户行为特征构建两期生命周期模型,并推导出三个计量方程,显示农户储蓄存款对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非农收入反应敏感,但由于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农户在缺乏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条件下,除了建造房屋,用于下一期的生产经营外,剩余资金主要是存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

这样,农户储蓄量也就增加了。

2.4 家庭结构   董志勇(2011)利用GMM高斯混合模型,从四个维度对家庭结构进行考察:家庭成员数、儿童数、病人数、老人数。

家庭成员数决定农户规模,规模越大,储蓄率越低,对储蓄影响;儿童数越多的家庭储蓄储蓄率都高;病人和老人数量的多少对家庭储蓄储蓄率均无影响

由此得出,儿童数和家庭成员数对储蓄率皆有一定影响,而家庭结构中只有儿童数多少会影响储蓄

郭琳(2013)分析了家庭结构对金融资产的影响,利用微观数据论证了家庭平均年龄与储蓄间的关系,呈现倒“U”形图像关系。

家庭处于组建初期,储蓄会随组建时间的增加而延长,当达到顶峰,即家庭处于成熟期时,储蓄开始减少。

家庭中的性别比例与储蓄之间呈正相关,男性所占比例越高,储蓄量越大。

2.5 通货膨胀率   从斯勒茨基方程的角度来剖析,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影响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改变农户储蓄和消费决策。

由于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往往消费者会选择节省开支,增加预防性储蓄

刘钟钦,陈驰,钟曼(2002)在对农户储蓄行为理论进行探讨时提出,当通货膨胀率降低时,实际利率增加,人们的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张目等(2006)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农户储蓄受到通货膨胀率影响,在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导致农户的预防储蓄动机较强,但仍存在投资功能。

李翔林,王朝明(2014)指出通货膨胀主要通过扰乱农产品价格,加深农产品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使得农业生产活动不能按正常秩序进行。

蛛网理论认为,本期的产量通过影响价格从而影响下期的产量,成本的剧烈波动势必不利于农产品市场的良性运作,使得农户被动接受经济风险带来的冲击。

2.6 储蓄利率   利息是储蓄行为的未来收入,是现时消费的机会成本,早在2004年周欣等人在《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文中就提出,储蓄利率储蓄行为有正相关影响,即正规金融机构中储蓄率越高,农户储蓄的资金量就会越大。

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储蓄利率变化对居民储蓄行为是最小的一个影响因素时,张青龙,刘明亮(2013)基于VAR模型,将利率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分为两个样本期,即1978―1995年和1996―2011年。

在两样本期内,都显示出储蓄利率之间的变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协整关系),居民对储蓄利率的变化并不敏感。

同时,VAR模型也指出,在低敏感度下,第二期相对于第一期样本,居民对利率的敏感度在提高。

3 总结与评述   通过上述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农户储蓄行为主要受到农户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另外家庭结构、通货膨胀率农户的金融行为储蓄利率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储蓄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农户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较为深入具体,而对其他几类因素的研究尚显不足。

例如,关于储蓄利率的研究,只有一个学者试图通过样本分期来比较出随着时间推移,居民的储蓄利率的变化越来越灵敏,但样本数据有限,对近年的分析不足,容量也不够大,并没有结合其他因素来综合考虑,故在利率方面仍有研究空间,更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加强关于通货膨胀率储蓄利率农户储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囊括更多的样本、时间段,综合其他因素定量分析,进而更为系统地阐述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因素,改善农户处境。

基于现有研究文献,通过优化农户收入分配结构,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信贷环境,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有可能提升农户储蓄水平。

更进一步深入通货膨胀率储蓄利率农户储蓄影响的实证研究,囊括更多的样本、时间段,综合其他因素定量分析,进而全方位阐述农户储蓄行为影响因素,改善农户处境。

参考文献:   [1]易行健,张波,杨汝岱,等.家庭社会网络与农户储蓄行为:基于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5).   [2]胡士华.基于生命周期模型农户储蓄变动机制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5).   [3]董志勇,韩旭,黄迈.家庭结构、生产活动与农户储蓄行为[J].经济科学,2011(6).   [4]谢勇.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基于CGSS2006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