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刘半农与《半农谈影》】

在中国早期摄影艺术史上,刘半农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在摄影艺术创作上,还是在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他都是贡献卓著的开拓者与先躯者。

学习这段历史,必须从研究刘半农开始。

垂条 刘半农摄      刘半农生于1891年,江苏江阴人,1912年任《中国新报》、《中华书局》编辑。

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教授。

后赴英、法留学。

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

刘半农还是当年新文化革命运动的一员勇将。

鲁迅先生称赞他在向封建文化冲击中“活泼,勇敢,很打了几个大仗”。

从十七、八岁起,他就喜爱摄影

1923年在巴黎他又进一步研习摄影

1926年加入《北京光社》后,他的摄影创作热情更为高涨。

这一时期,曾参展、发表过多幅摄影艺术作品

夕照》《垂条》(见图),便是选自由他编辑、1928年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鉴》第一集。

透过历史尘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光影构图章法的讲究和对作品内涵意蕴的追求。

夕照 刘半农摄      刘半农以他的学识和成就,赢得了摄影同人的信任,于1928年、1929年分别编辑出版了《北京光社年鉴》第一、二集。

这是我国最早发行的摄影年鉴,主要印发光社同人的作品,同时也记载了光社的活动情况,还刊登了社员的论文、译文,为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他十分重视摄影理论研究。

1927年,他将自己多年研习、探索摄影创作规律的体会,以及摄影同仁――二、三十年代我国摄影艺术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们的创作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论述,写成了《半农谈影》一书,同年十月,交由北京摄影社出版,翌年上海开明书店再版发行。

这是我国第一本摄影理论专著。

在书中,他首先为摄影正名,批驳了各种否定、贬低摄影艺术的论调。

其次,他提出了“摄影分类说”,不同类别的摄影须用不同的法则。

另外,他就“美术照相”(即艺术摄影)这一类别,提出了“意境说”、“同情说”(即以情感人)和“造美说”,并列举阐述了一系列“造美”的法则,并对用光、构图、影调等等艺术形式技术手法详细介绍。

当时,摄影科技还很幼稚,感光片的感光度只有8°―9°,小相机刚刚问世,还未普及,摄影作品的表现力还比较低下,人们普遍认为摄影只能“复写”生活,这些理论、规律的提出,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它在摄影从机械模写时代向艺术创造时代的演进中,起到了发聋振聩的作用。

名家吴郁周曾评论:“半农此书,有举足若轻本领。

”今天我们看来,在推动我国摄影艺术大大向前跨越的历史进程中,《半农谈影》功不可没。

1934年,刘半农去内蒙古百灵庙进行科学考察,不幸染病,与世长辞。

鲁迅先生曾撰文《忆刘半农君》纪念他。

◆。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