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淑华 高卫平 魏伟 欧阳永斌。

【关键词】 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 方法 52例(104只眼)患者接受了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自拟夜明颗粒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的改变进行了比较。 结果 104只眼中好转88只眼(84.6%),闪光视网膜电图:66只熄灭型中44只眼出现微型b波;视敏度:76只眼中66只眼视敏度提高,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夜明颗粒 视网膜色素变性 临床研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的变性疾病。病程早期主要损害杆状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晚期视网膜所有细胞以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受损害。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用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2例104只眼,其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5岁,平均32.1岁;年龄分布:8~10岁1例,11~20岁5例,21~30岁18例,31~40岁10例,41~50岁10例,51~60岁6例,61岁以上2例;有家族史14例,占26.9%;父母属近亲结婚者6例;合并白内障者21例。   1.2 诊断标准 [1] 凡接受治疗的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夜盲;(2)视野缩小,早期环状暗点,并随病情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10°以内管状视野,进而影响黄斑,中心视力减退可致失明;(3)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随病情进展,视乳头呈蜡黄色,色素向周边部和后极部扩展,可覆盖于视网膜血管上,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4)视网膜电图(ERG),a波、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以致消失,呈熄灭型;(5)常有家族史。   1.3 纳入标准 (1)有明确的病史及临床诊断;(2)外眼无异常;(3)除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外的其他影响视力的眼底改变;(4)连续接受本治疗的时间为60天。   1.4 治疗和观察 52例患者均服夜明颗粒,每日一剂,3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夜明颗粒方由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当归、灵芝、制全蝎、山萸肉等组成,接受治疗前后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进行了观察。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1)好转:环状暗点缩小或中心视野扩大5°以上,视力提高2行(含)以上;(2)未愈:视野视力无改善。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本组疗效判定标准。好转:(1)视力提高2行以上(含2行,0.1以下视力每提高0.02等于1行);(2)视敏度增高。无效:视力视野无改善或退步。治疗前后比较,达到以上标准之一者,分别归属好转或无效。

2.2 治疗结果   2.2.1 视力变化 治疗后104只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81只眼,提高1行13只眼视力无变化但无视力下降10只眼治疗前后比较视力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视力分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104只眼视力分布(略)   2.2.2 视敏度变化 采用静态视野检查,使用北京生产的MQDS—Ⅰ型视野分析仪,采用定量分析,检查程序:2mm直径白色视标,76个刺激点,适阈曲线阈上值测定法,整个过程通过计算机处理后给出视野结果。104只眼中76只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其中视敏度提高66只眼,无变化10只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视敏度变化 (略)   2.2.3 内光视网膜电图(F—ERG)变化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86只眼闪光视网膜电图的变化(略)   66只熄灭型眼,经服中药2个疗程后,44只眼出现微型b波,22只眼仍为熄灭型,该22只眼治疗视力均在0.1以下,视敏度为零。提示中药对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闪光视网膜电图的作用不大。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