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与“栏目主持人”论】 石娟文科学报

[摘要]特色期刊的生命,新颖独特的栏目设置,是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刊物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栏目主持人的引入,可以发挥主持人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影响,组织到一些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资料翔实、论证有力的学术性文章,从而确保文章的前瞻性,进而提升栏目的品牌效应、提升刊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 特色栏目 栏目主持人 期刊品牌      学报栏目主持人”的引入,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开始实施的。

之后该刊一直保持着这一独特的风格。

这一制度的提出与实行,综合了高校学报学者与编辑各自长处,形成了一种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

200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南开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数十家高校文科类学报都推出了“栏目主持人”制度。

开设“栏目主持人”制度的学报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这个学报一般都有一个或几个特色栏目,或是优势栏目,或是品牌栏目,而栏目主持人就是这些栏目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

一、特色栏目      目前全国共有高校文科学术刊物一千多家,基于本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大多学报为综合性学术期刊,而逐步走向专业化是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因此,寻找综合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就成了高校文科学报办刊过程中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创办重点栏目特色栏目、优势栏目、品牌栏目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针对部分高校学报存在同质化的弊病,2003~2004年教育部先后提出建设“名刊工程”“名栏工程”的宏伟目标,就是要逐步改变目前高校文科学报“全、小、散、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这样一来,对地方高校学报来说,名栏建设就成为其打造特色学报,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与选择。

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品位,扩大刊物影响,栏目策划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大凡具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刊物,都独具匠心地设置了具有个性优势的特色栏目

如像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些创刊早、基础雄厚的名牌大学学报,依靠本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形成了一般高校文科学报无法比拟的学术优势,所开设的相应学术栏目,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而其他一般性高校文科学报大凡具有较高质量、较大影响力的,也都会不遗余力地在特色栏目上下工夫。

如有的高校学报利用自己的地域特色,有的是继承自己的历史传统,有的是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想方设法培育自己的物色栏目、优势栏目和品牌栏目,从而在学报之林中彰显自己学报的个性,努力成为普通高校办的学报也可以秀出于林。

如被教育部列入首批名栏工程的延边大学《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就体现了它浓郁的地域特色

而入选名栏工程的《湖南大学学报》开设的“岳麓书院研究”栏目就是靠打“历史传统”这张牌来取胜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开设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工程则是以学科优势取胜的代表。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类学都已成为备受重视的显学。

相比之下,一方面,中国的人类学还处在重新起步的比较落后的阶段,学科建设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批海外学成的青年和国内取得博士学位的人类学者,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青年人类学学者群,他们朝气蓬勃,以发展中国人类学为己任,迫切希望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问题进行高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洞察到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契机,为了充分发挥该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的作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刊物的特色定位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性,1995年改版时开辟了“人类学研究”专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实行开放办刊的方针,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向海内外人类学界组稿,从1995年到2010年,发表了有关人类学研究的论文近千篇,作者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还发表了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韩国、挪威等国作者的论文。

自从“人类学研究”栏目设置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人类学论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人类学重要的学术阵地。

二、栏目主持人      2003年时任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在他主编出版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前言中写道:本书除了介绍学报核心期刊外,还介绍了部分学报办的很有特色栏目

在这些学报中,有些高校是普通学校,有些学报是普通学报,但它们的某一两个栏目却办得极不普通,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

这是培育期刊品牌的可喜开端,是打破千刊一面僵局而凸现出独特的“这一个”的生长点,是有望在期刊之林中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效应的必由之路。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文件(教社政[2004]11号),并于同年年底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首批16家有特色栏目高校文科学报被认定为教育部名栏

这16家名栏大多设有“栏目主持人”,而且因为栏目主持人的权威性和栏目稿件的持续性和前沿性以及栏目设置的品牌性,使该栏目成为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高的特色栏目

有了这样的双高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其学报甚至学报主管的学校的知名度也都随之有所提升,这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封闭式的办刊,使学报编辑与学者之间所存在的明显隔阂已成为提升学报学术水准的瓶颈,与位居学术前沿的专家相比,学报的编辑在对前沿课题的把握、与学者的关系、在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现阶段引入专家办刊并通过专家的引领来打破编辑与学者的隔阂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聘请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办法,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能够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大多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专家。

在组稿时,栏目主持人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影响,可以组织到一些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视角独特、论证有力,在体现其分管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凸显出栏目特色性与刊物的知名度。

如作为教育部首批名栏的《广西民族大学报》“人类学研究”栏目,在名栏建设上,强化问题意识,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和学科发展基本问题,捕捉人类学学术前沿,采用“专题化”形式,推出“主打栏目”专题研究,聘请有威望的人类学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的优秀学术论文,进一步提高了刊物整体水准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6年来的名栏建设,该刊先后聘请36位人类学界的知名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每期一个专题,组稿224篇。

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观点。

就说该刊2005年第二期的“人类学研究”栏目,聘请了中国艾滋病防治问题专家靳薇教授作为栏目主持人,推出的主打栏目“医学人类学”特搭建“医学人类学・中国艾滋病问题研究”学术平台,汇集中国人类学艾滋病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如靳薇、庄孔韶、张北川、邵京、高耀洁等,以及关注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国外人类学学者,如美国的季北慈、日本的詹姆斯・法勒,刊发的文章全方位、多视角地探讨了中国艾滋病问题。

该组10篇文章被转载的就有10次,转载率高达100%,其中《新华文摘》同期转载了2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了8篇,栏目主持人靳薇受到联合国的奖励,该刊也为人所瞩目。

又如将栏目主持人引入学报的首创者、作为教育部名刊的《南京大学学报》在名刊建设中,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办刊制度并具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

该刊规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专栏的开设、特约主持人的选择、专栏的策划、专栏的组稿、专栏的审稿、反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等。

作为栏目主持人的专家,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兄弟高校的以及海外的学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本专业中的知名专家,在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且热心学报事业,与该刊的编辑在办刊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通过主持人的引领,编辑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广为结交学者,使得该刊特色栏目以及责任编辑在学者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编辑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编辑争取好的稿源已不再是十分困难的事。

该刊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民国研究”、“思想史研究”、“当代西方研究”、“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中,吸引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优秀论文,无论二次文摘率还是被引频次均不输于国内一流期刊

三、结语   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品位,扩大学术影响,就要想方设法培育自己的特色栏目、优势栏目和品牌栏目,而“栏目主持人”的引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刊方法,它可以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和办刊优势互补,在突出重点栏目特色栏目,扩大学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期刊品牌,提升学校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优势和效应。

2004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名栏的“栏目设置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有年度组稿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有比较优秀的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

在当前各高校学报努力寻求自身发展途径、提升自身学术形象、打造学报品牌,努力争创名刊名栏之际,“栏目主持人”的引入可谓及时有效,是一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办刊方式。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4 次访问